201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北宜昌卷)化学(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5270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0

1.简答题(共1题)

1.
学习生活中的化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下图是常用的电源插头,在标示的部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2)铜能制成插头和导线,是利用了金属铜的 性和    性。
(3)厕所用清洁剂(含盐酸)不慎洒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
(4)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研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素抗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里的“水”作_________。上述水煎青蒿治疗疟疾,药性很不稳定,效果很差。屠呦呦改用乙醇提取,控温60℃,药效显著提高,说明青蒿素具有的性质是(答一条):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设计方案是实验探究的保证,感悟方法是探究的根本目的。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分析)从组成上看,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属于碱,它们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相同的_______(填符号),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解离出的Na+和Ca2+不同,所以性质也有不同。设计实验时可加入能解离出CO32的试剂,利用CO32与Ca2+结合产生白色沉淀这一特殊现象予以检验。
(设计方案并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出现白色沉淀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方案二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_________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写出上述方案中出现白色沉淀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感悟)在检验物质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和________,据此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结论。
(延伸探究)
实验二: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某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上述实验中,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
(2)小晶同学通过上述实验推知: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
(3)为确定白色固体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小燕对沉淀C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沉淀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沉淀全部消失
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____
 
(4)小虎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其是否存在,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如要确认,只需将上述实验方案中所加的一种试剂改为_______即可。
(方法感悟)若其它物质的存在对所检验的物质有干扰时,可先将干扰物质转化,再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结论。

3.计算题(共1题)

3.
某氢氧化钠样品中混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称取5g样品,加入27g水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稀盐酸,同时测定溶液的pH=7时,刚好用去10%的稀盐酸36.5g,试计算:
(1)将100g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2)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单选题(共15题)

4.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湿衣晾干C.冰雪融化D.纸张燃烧
5.
下列实验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A.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C.向一杯接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6.
“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截取溶解性表中的一部分,有关①处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阴离子
阳离子
OH-
Cl-



Fe2+
 不




 
A. ①处物质的化学式是FeCl2
B. ①处物质的名称是氯化铁
C. ①处物质可溶于水
D. ①处物质类别属于盐
7.
宜昌“富硒茶”是较好的保健饮品,这里的“硒”指的是
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单质
8.
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n=5
B. 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C. 形成的离子是Br
D. 原子序数为35
9.
K2MnO4中Mn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5C.+6D.+7
10.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硫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11.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12.
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之最
B.化学与生活
①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
②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铁
③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①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除去
②水壶中的水垢,可加食盐水浸泡除去
③冰箱中的异味,可放活性炭吸附
C.物质保存方法及解释
D.化学与工农业
①浓盐酸密封保存;防止挥发
②白磷在冷水中保存:隔绝空气
③氢氧化钠密封保存:防止潮解、变质
①用焦炭和铁矿石炼铁
②用石油产品生产合成纤维
③施用过量化肥,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A. A B. B C. C D. D
13.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方案
A
氮气(氧气)
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
氧化铜(木炭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C
铜粉(铁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硫酸锌溶液(硫酸)
加入足量氧化铁粉末,过滤
 
A.AB.BC.CD.D
14.
能验证 Zn、Cu、Ag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试剂是
A.Zn、Ag、CuSO4溶液
B.Zn、Cu、Ag、H2SO4溶液
C.Cu、Ag、ZnSO4溶液
D.Ag、ZnSO4溶液、CuSO4溶液
15.
蚊虫叮咬时会分泌蚁酸,使叮咬处肿大痛痒。为缓解症状,最好涂抹

A. 苹果汁 B. 牛奶 C. 肥皂水 D. 炉具清洁剂
16.
要补充维生素,可以在饮食中适量增加
A.蔬菜B.米饭C.豆油D.瘦肉
17.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1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稀释浓硫酸
C. 倾倒液体 D. 读取液体体积

5.填空题(共8题)

19.
工业烟气脱硫就是将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除去。一种采用“双碱法”脱硫的工业流程示意图如下:

(1)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吸收SO2,生成 和H2O。NaOH溶液喷成雾状能充分吸收SO2的原因是
(2)沉淀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氧化室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4)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有利于节约成本。
20.
填写下列表格:
化学符号
    
 
2N

 
名称或意义
磷元素
    
 
3个过氧化氢分子
 
21.
钙是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葡萄糖酸钙(C12H22O14Ca)是一种常用的补钙剂。
(1)葡萄糖酸钙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葡萄糖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22.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_________。将带火星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说明氧气能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氨气:Ca(OH)2(固)+2NH4Cl(固)CaCl2(固)+2H2O+2NH3↑,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为探究氨气的性质,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黑色粉末变红,白色无水硫酸铜变蓝,同时反应中还有一种气体单质生成。

(查阅资料)Cu2O是红色,易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提出问题)得到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猜想)①是Cu;②是Cu2O;③是______。
若猜想①成立,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NH3具有______性。
(设计实验)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红色物质中是否存在Cu2O______________。
23.
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以水为原料生产氢气的方法有多种。
方法Ⅰ:电解水法。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方法Ⅱ:光解水法。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在新型高效光催化剂作用下,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水在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时,分解的微观过程用示意图表示如下:(“○”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催化剂)。

则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数字序号)。上述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24.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8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
(2)t2℃时,把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_____。
(3)t2℃时,把20g 乙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g;若要让乙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全部结晶析出,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5.
如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则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甲是H2,乙是O2B.甲是HNO3,丙是NaNO3
C.乙是CO,丙是CO2D.乙是Cu(OH)2,丙是CuSO4
26.
“魔力蜡烛”可以增加生日宴会气氛。制造蜡烛时,在烛芯中掺入镁粉(镁粉在430℃时能自燃)。每次吹灭蜡烛时,余烬会引燃烛芯中的镁粉,产生火花,又重新点燃蜡烛。
(1)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魔力蜡烛”能“死灰复燃”,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6.实验题(共1题)

27.
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
编号
一、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二、探究影响品红扩散快慢的因素
三、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实验
设计



实验
分析
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两个盛装气体样品的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   相同。
发现两杯水都变红,且整杯热水变红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有
一周后,左边试管中铁钉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无明显变化。上述实验   
(填“能”或“不能”)得出铁钉生锈的条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8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