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7题)
5.
大蒜中的 “硫化丙烯”(C3H6S)具有杀菌作用,关于硫化丙烯”(C3H6S)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由10个原子构成 |
B.它的摩尔质量为74g |
C.1molC3H6S中约含6.02×1024个原子 |
D.其中碳、氢、硫元素质量比为3:6:1 |
9.
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正确的是


A.甲处发生的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
B.乙处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C.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
D.将丁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可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
13.
金属钯(Pd)是种用于制首饰的银白色贵金属,现进行如下三个实验:
由上述现象可知,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
|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操作 | 将钯丝伸入稀盐酸 | 将银丝伸入PdCl2溶液 | 将铂丝伸入PdCl2溶液 |
实验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银丝表面析出固体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 无明显现象 |
由上述现象可知,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
A.氢之前 | B.银和铂之间 | C.氢和银之间 | D.铂之后 |
17.
关于“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块粉碎后燃烧会更加充分 |
B.提倡使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
C.“氢能”是利用了化学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 |
D.使用燃气热水器时应保持通风以避免天然气中毒 |
2.填空题- (共5题)
18.
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水”。
①从分类角度:蒸馏水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物;
②从微观角度:构成水的微粒是______(填名称);
③从变化角度: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净水过程中常用液氯(Cl2)作消毒剂,液氯注入水后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在上述反应前后,存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
④从应用角度:生理盐水的溶剂为______;
⑤从环保角度: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不合理的做法是______。
①从分类角度:蒸馏水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物;
②从微观角度:构成水的微粒是______(填名称);
③从变化角度: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净水过程中常用液氯(Cl2)作消毒剂,液氯注入水后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在上述反应前后,存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
④从应用角度:生理盐水的溶剂为______;
⑤从环保角度: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不合理的做法是______。
A.淘米水浇花 |
B.使用节水龙头 |
C.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
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
19.
现有“碳家族”中的六种物质:C、CO、CO2、H2CO3、CaCO3、CH4,请用化学式填写:
①属于单质的是_____;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③汽水中含有的酸是______;
④用于冶炼金属的氧化物是______;
⑤能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①属于单质的是_____;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③汽水中含有的酸是______;
④用于冶炼金属的氧化物是______;
⑤能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
20.
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图中a点的含义是______,60℃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
②当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③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转化为同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④如图所示,10℃时向硝酸钾溶液(底部有Xg硝酸钾晶体)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搅拌,恢复至10℃,正确的说法是______。

⑤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氢氧化钠。反应原理是:
2NaCl+2H2O
H2↑+Cl2↑+2NaOH。
Ⅰ.该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呈黄绿色,具有剌激性气味,该气体是_____(填“H2”或“Cl2”)。向电解后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
Ⅱ.电解食盐水时,若有0.5molNaCl参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g。(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①图中a点的含义是______,60℃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
②当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③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转化为同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④如图所示,10℃时向硝酸钾溶液(底部有Xg硝酸钾晶体)中加入10g水并充分搅拌,恢复至10℃,正确的说法是______。

A.所得溶液一定饱和 |
B.溶质质量一定变大 |
C.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变大 |
D.若X< 2.1g,所得溶液不饱和 |
2NaCl+2H2O

Ⅰ.该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呈黄绿色,具有剌激性气味,该气体是_____(填“H2”或“Cl2”)。向电解后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
Ⅱ.电解食盐水时,若有0.5molNaCl参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g。(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21.
不同场合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可能不同。
【实验室制取氧气】甲组同学用以下装置收集干燥的氧气。

①写出图中仪器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
②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白色固体变蓝、C、D中无明显现象,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装置E用于收集氧气,请在图中将导管补画完整________;
④若E中氧气已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m处,可观察到_________;
【潜水艇里制氧气】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Na2O2)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
2Na2O2+2CO2→2Na2CO3+O2。乙组同学欲用过氧化钠制取干燥的氧气。他们更改了上图装置中的一些药品后进行实验,装置内的药品如下:
⑤乙组实验: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⑥在甲、乙两组实验中,装置D的作用是否相同?阐述理由________。
【实验室制取氧气】甲组同学用以下装置收集干燥的氧气。

①写出图中仪器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
②写出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B中白色固体变蓝、C、D中无明显现象,写出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装置E用于收集氧气,请在图中将导管补画完整________;
④若E中氧气已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m处,可观察到_________;
【潜水艇里制氧气】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Na2O2)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
2Na2O2+2CO2→2Na2CO3+O2。乙组同学欲用过氧化钠制取干燥的氧气。他们更改了上图装置中的一些药品后进行实验,装置内的药品如下:
乙组实验 | 装置A | 装置B | 装置C | 装置D |
装置内药品 | 大理石、稀盐酸 | 过氧化钠 | 氢氧化钠浓溶液 | 无水硫酸铜 |
⑤乙组实验: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⑥在甲、乙两组实验中,装置D的作用是否相同?阐述理由________。
22.
为验证碳酸钠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利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②甲、乙两组同学在研究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时发现了新问题,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B所示。
图B
【提出问题】甲组实验未见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澄清石灰水的浓度或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假设一: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石灰水,会迅速产生浑浊。
假设二: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经讨论,饱和石灰水的浓度已达最大值(室温),因此假设一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进行实验】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假设二是否成立。
分别向盛有2 mL、不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滴加_____滴饱和石灰水,记录现象如下:
【解释与结论】
由上表信息可知,假设二是否成立?________(填“是”或“否”)。
【实验反思】
甲组同学重复进行了图B中乙组同学的实验,观察到溶液迅速浑浊。甲组同学和乙组同学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
①利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或方程式 |
![]() | Ⅰ 向三颈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并滴加酚酞; | 溶液变_______色。 |
Ⅱ 按图A所示连接装置,将注射器1的长针头伸入瓶内液面下,抽取少量碳酸钠溶液; | 注射器1中液体变浑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 |
Ⅲ 将注射器2中的稀硫酸完全注入三颈瓶中。 | 在整个过程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 |
②甲、乙两组同学在研究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时发现了新问题,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B所示。

图B
【提出问题】甲组实验未见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澄清石灰水的浓度或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假设一: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石灰水,会迅速产生浑浊。
假设二: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经讨论,饱和石灰水的浓度已达最大值(室温),因此假设一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进行实验】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假设二是否成立。
分别向盛有2 mL、不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滴加_____滴饱和石灰水,记录现象如下: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碳酸钠溶液的浓度 | 0.5% | 0.8% | 1% | 5% | 8% | 10%(饱和) |
实现现象 | 浑浊 | 浑浊 | 浑浊 | 不浑浊 | 不浑浊 | 不浑浊 |
【解释与结论】
由上表信息可知,假设二是否成立?________(填“是”或“否”)。
【实验反思】
甲组同学重复进行了图B中乙组同学的实验,观察到溶液迅速浑浊。甲组同学和乙组同学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7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