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6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同时测定试管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请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反应时间/min | 1.0 | 2.0 | 3.0 | 4.0 | 5.0 |
剩余固体质量/g | 5.20 | 4.60 | 4.20 | 4.10 | 4.08 |
(1)完全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CO2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CO2或H2。
【查阅资料】(1)Na2CO3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
(2)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铝制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CO2被NaOH溶液吸收;
(2)铝制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
【反思评价】(1)实验②先加水,后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的同时还生成另一种书写形式类似于KMnO4的盐,请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________+3A↑。当然,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究,还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究。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CO2或H2。
【查阅资料】(1)Na2CO3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
(2)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将易拉罐口打开,迅速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罐口 | 发出“噗”的一声,产生淡蓝色火焰,片刻后熄灭 | 说明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A是________ |
②取少量铝片于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片刻后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先加水,没有明显变化,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 说明铝能与________溶液反应 |
③取少量易拉罐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 产生了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说明原C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 |
【实验结论】(1)铝制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CO2被NaOH溶液吸收;
(2)铝制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
【反思评价】(1)实验②先加水,后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的同时还生成另一种书写形式类似于KMnO4的盐,请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________+3A↑。当然,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究,还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究。
3.
(10南通24).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关信息)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
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分析讨论)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 ▲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Ⅰ:固体成分是Na2CO3, CO2参加反应。
猜想Ⅱ:固体成分是NaOH, H2O参加反应。
猜想Ⅲ:固体成分是 ▲ ,CO2和H2O均参加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验证Ⅰ: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有同学认为固体成分仅含有Na2CO3。
验证Ⅱ: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有同学认为固体是NaOH。请问此结论是否正确? ▲ (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 。
验证Ⅲ: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 ;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 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由验证Ⅲ的结果可知,验证Ⅰ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 ▲ 的存在。
(拓展延伸)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 ▲ 的用量。
(相关信息)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
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分析讨论)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 ▲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Ⅰ:固体成分是Na2CO3, CO2参加反应。
猜想Ⅱ:固体成分是NaOH, H2O参加反应。
猜想Ⅲ:固体成分是 ▲ ,CO2和H2O均参加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验证Ⅰ: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有同学认为固体成分仅含有Na2CO3。
验证Ⅱ: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有同学认为固体是NaOH。请问此结论是否正确? ▲ (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 。
验证Ⅲ: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 ;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 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由验证Ⅲ的结果可知,验证Ⅰ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 ▲ 的存在。
(拓展延伸)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 ▲ 的用量。
3.流程题- (共1题)
4.
海水晒盐得到的食盐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最多的玻璃仪器是_____。

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最多的玻璃仪器是_____。
4.单选题- (共9题)
6.
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丙属于氧化物 |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
C.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D.若有17 g 物质甲参加反应,生成物丁的质量为18g |
8.
“锇”是铂族金属成员之一,属重铂族金属,是目前已知的密度最大的金属。如图是锇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锇原子的质子数为76 | B.锇属于金属元素 |
C.锇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2 | D.锇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15 |
9.
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关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苯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
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
D.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10% |
10.
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中最清洁的燃料是天然气 |
B.石油分馏出的成分可以用来制造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 |
C.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PM2.5等 |
D.大力开发和应用氢能源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 |
11.
最近科学家发现,无定形碳在利用单脉冲激光冲激下生成Q─碳,硬度比钻石还高。下列关于这种“Q─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性质与普通碳单质相同 | B.Q─碳中原子间没有间隔 |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于金刚石 | D.Q─碳中原子仍然在不断运动 |
5.选择题- (共1题)
6.填空题- (共2题)
15.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粘锅利用了铁的_____(填“导电”或“导热”)性.
②不粘锅手柄应选择_____(填“热塑”或“热固”)性塑料制作
③鸡蛋清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填答案字母)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④聚四氯乙烯内衬还能防止铁锅生锈,其原因是_____.

(2)现有H、C、O、Na四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 (用化学式表示):
①最常用的溶剂_____; ②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糖_____;
③制作叶脉书签的碱_____;④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_____.
(1)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不粘锅利用了铁的_____(填“导电”或“导热”)性.
②不粘锅手柄应选择_____(填“热塑”或“热固”)性塑料制作
③鸡蛋清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填答案字母)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④聚四氯乙烯内衬还能防止铁锅生锈,其原因是_____.

(2)现有H、C、O、Na四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 (用化学式表示):
①最常用的溶剂_____; ②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糖_____;
③制作叶脉书签的碱_____;④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