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 写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Ⅰ_____,Ⅱ_____。
② 用A装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F或_____(选填装置编号)。
③ 用B装置制取氧气,仪器Ⅲ中固体的作用是_____。用装置F收集氧气,氧气由_____(选填“g”或“h”)进入装置。
④ 用稀硫酸和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可以选择C作为发生装置,理由是_____。
⑤ 请计算制取0.1 mol氢气至少需要的锌粒的质量。(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

① 写出下列编号仪器的名称:Ⅰ_____,Ⅱ_____。
② 用A装置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F或_____(选填装置编号)。
③ 用B装置制取氧气,仪器Ⅲ中固体的作用是_____。用装置F收集氧气,氧气由_____(选填“g”或“h”)进入装置。
④ 用稀硫酸和锌粒反应制取氢气,可以选择C作为发生装置,理由是_____。
⑤ 请计算制取0.1 mol氢气至少需要的锌粒的质量。(请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
2.简答题- (共1题)
2.
甲、乙、丙三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请回答。

① t1℃时,固体甲的溶解度是______g/100g水。
② 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③固体甲中含有少量乙,为得到较纯净的固体甲,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
④t℃时,8 g固体丙放入20g水中完全溶解,t的最大取值范围是______ 。
⑤如图二所示,t1℃时将甲、乙、丙三种固体各a g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只有烧杯Ⅰ中有固体剩余,升温至t2℃时,三个烧杯中均无固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① t1℃时,固体甲的溶解度是______g/100g水。
② 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③固体甲中含有少量乙,为得到较纯净的固体甲,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
④t℃时,8 g固体丙放入20g水中完全溶解,t的最大取值范围是______ 。
⑤如图二所示,t1℃时将甲、乙、丙三种固体各a g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只有烧杯Ⅰ中有固体剩余,升温至t2℃时,三个烧杯中均无固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烧杯Ⅰ、Ⅱ、Ⅲ中放入的固体依次为甲、乙、丙 |
B.t1℃时,烧杯Ⅱ、Ⅲ中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
C.t2℃时,三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
D.升温至t3℃时,有一个烧杯中出现晶体 |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某小组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试管Ⅰ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 试管Ⅱ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为蓝色,则其中的溶质是______。
③ 试管Ⅲ中没有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该小组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集气瓶容积均为250mL;装置气密性良好)。
方案一:分别将液体全部注入集气瓶中充分反应后,观察到______,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M溶液的溶质是______,N溶液的溶质是______,判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依据是______,为确保实验目的的达成,该方案中还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

① 试管Ⅰ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 试管Ⅱ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为蓝色,则其中的溶质是______。
③ 试管Ⅲ中没有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该小组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集气瓶容积均为250mL;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目的:证明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 |
方案一 | 方案二 |
![]() | ![]() |
方案一:分别将液体全部注入集气瓶中充分反应后,观察到______,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方案二:M溶液的溶质是______,N溶液的溶质是______,判断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依据是______,为确保实验目的的达成,该方案中还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
4.单选题- (共18题)
7.
右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其中“
”、“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该反应可能是:




A.2H2+O2![]() | B.H2+Cl2![]() |
C.2CO+O2![]() | D.CH4+2O2![]() |
11.
丙氨酸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其化学式是C3HxO2N,式量是89。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丙氨酸由四种元素组成 |
B.丙氨酸的摩尔质量是89 g/mol |
C.1mol丙氨酸中约含有1.204×1024个氧 |
D.四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C:H:O:N=3:7:2:1 |
12.
关于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 |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
13.
将足量的蜡烛(主要含有C、H、O元素)点燃,放入盛有氮气和氧气的密闭集气瓶中如图一所示,燃烧至熄灭,测得该过程中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气体的质量不断减小
B. 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的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
C. 该实验说明当氧气低于一定浓度时将无法支持燃烧
D. 该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A. 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气体的质量不断减小
B. 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的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
C. 该实验说明当氧气低于一定浓度时将无法支持燃烧
D. 该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5.
将金属镁和另一种金属X的混合物共a g,加入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 |
B.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 |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 |
D.若滤渣的质量为a g,则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可能是Mg>X>Fe>Cu |
16.
某小组通过电解水和氢气燃烧两个反应探究水的组成,过程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步骤Ⅰ中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2:1 |
B.步骤Ⅰ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
C.步骤Ⅱ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
D.理论上步骤Ⅰ中参加反应的水和步骤Ⅲ中生成的水质量相等 |
21.
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方法 |
A | 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 | 通过足量灼热的木炭 |
B | 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 |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蒸发 |
C | 检验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依次通过灼热氧化铜和澄清石灰水 |
D | 检验硫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 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 |
A.A | B.B | C.C | D.D |
5.选择题- (共1题)
6.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