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矿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H2SO4和CuSO4,直接排放会影响水体酸碱性,并造成重金属污染。通过处理可以回收金属铜,并使废水pH和重金属含量达到排放标准。

已知:步骤Ⅰ无蓝色沉淀生成。
(1)步骤Ⅱ和步骤Ⅲ都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
(2)步骤Ⅱ得到金属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
(3)加入Ca(OH)2可以降低铁屑的消耗量,原因是_____。(请用文字解释)
(4)步骤Ⅲ需加入Na2S,由此推测废水③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_____。

已知:步骤Ⅰ无蓝色沉淀生成。
(1)步骤Ⅱ和步骤Ⅲ都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
(2)步骤Ⅱ得到金属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
(3)加入Ca(OH)2可以降低铁屑的消耗量,原因是_____。(请用文字解释)
(4)步骤Ⅲ需加入Na2S,由此推测废水③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_____。
2.计算题- (共1题)
2.
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试回答:

(1)从B到C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2)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_____(填字母)。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1)从B到C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2)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_____(填字母)。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1题)
3.
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发现镁片完全溶解、石灰水浑浊。

(一)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1)镁和盐酸的反应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_____。
(二)甲同学测得反应后试管内溶液pH<7,该溶液pH<7的可能原因是:①MgCl2溶液的pH<7;②_____。
(三)乙同学将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冷却,加入镁粉并滴入酚酞,溶液颜色无变化,再加热,发现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
(猜想)对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乙同学提出猜想:
MgCl2+2H2O=Mg(OH)2↓+2HCl,大家都认为此猜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1:Mg(OH)2难溶解于水,升高温度可加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资料2:K、Ca、Na、Mg等活泼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产生碱和气体。
(实验)乙同学重新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加入镁粉,观察到液体慢慢变红并浑浊,镁粉表面产生气泡。收集并点燃气体,发现能燃烧。乙同学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四)丙同学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掉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和白色不溶物。他非常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和白色不溶物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
实验探究一: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呢?
实验探究二:
(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丙同学根据资料分析认为白色不溶物可能是Mg(OH)2和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
(1)根据实验Ⅰ的现象,写出加热白色不溶物时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2)实验Ⅱ中称量“干燥的晶体”质量为2.85g,由此通过计算确定白色不溶物是成分是______。(请你写出计算过程)

(一)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1)镁和盐酸的反应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_____。
(二)甲同学测得反应后试管内溶液pH<7,该溶液pH<7的可能原因是:①MgCl2溶液的pH<7;②_____。
(三)乙同学将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冷却,加入镁粉并滴入酚酞,溶液颜色无变化,再加热,发现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
(猜想)对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乙同学提出猜想:
MgCl2+2H2O=Mg(OH)2↓+2HCl,大家都认为此猜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1:Mg(OH)2难溶解于水,升高温度可加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资料2:K、Ca、Na、Mg等活泼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产生碱和气体。
(实验)乙同学重新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加入镁粉,观察到液体慢慢变红并浑浊,镁粉表面产生气泡。收集并点燃气体,发现能燃烧。乙同学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四)丙同学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掉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和白色不溶物。他非常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和白色不溶物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
| Mg(OH)2 | MgCO3 |
溶解性 | 难溶于水 | 微溶于水 |
热稳定性 | 受热易分解,能生成两种氧化物 | 受热易分解,能生成两种氧化物 |
实验探究一: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呢?
猜想 | 实验方法 | 现象 | 结论 | |
① | 二氧化碳 | 收集气体于集气瓶中,而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①不成立 |
② | 氧气 | 收集气体于集气瓶中,而后将_____放入瓶中;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②不成立 |
③ | 氢气 | 第一步,点燃产生的气体; 第二步,在火焰上罩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 | 气体能被点燃; 烧杯内壁无现象; | 猜想 _____成立 (填序号) |
④ | _____ | |||
⑤ | 甲烷 |
实验探究二:
(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丙同学根据资料分析认为白色不溶物可能是Mg(OH)2和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
(1)根据实验Ⅰ的现象,写出加热白色不溶物时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2)实验Ⅱ中称量“干燥的晶体”质量为2.85g,由此通过计算确定白色不溶物是成分是______。(请你写出计算过程)
4.单选题- (共9题)
7.
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 |
B.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C.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汽油去油污利用的也是乳化作用 |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
8.
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 | 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 | 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
9.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西达本胺”已全球上市。西达本胺的化学式为C22H19FN4O2,下列有关西达本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西达本胺 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原子构成
B. 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C. 西达本胺由五种元素组成
D. 西达本胺中C、H、F、N、O元素的质量比为22:19:1:4:2
A. 西达本胺 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原子构成
B. 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C. 西达本胺由五种元素组成
D. 西达本胺中C、H、F、N、O元素的质量比为22:19:1:4:2
10.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要配置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控制t1℃ |
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37.5% |
C.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
D.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 |
12.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外出是较为低碳的出行方式 |
B.防止“白色污染”,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 |
C.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又能和硫酸铵混合使用 |
D.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应尽可能多吃含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 |
5.填空题- (共1题)
13.
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如图为打火机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打火机偶然未打着火时,会闻到一股异味,说明分子具有______的性质.
(2)丁烷(C4H10)属于_____(填字母序号).
A 化合物 B 酸 C 有机物
(3)打火机挡风罩上通风孔的作用是使空气流通,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

(1)打火机偶然未打着火时,会闻到一股异味,说明分子具有______的性质.
(2)丁烷(C4H10)属于_____(填字母序号).
A 化合物 B 酸 C 有机物
(3)打火机挡风罩上通风孔的作用是使空气流通,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
6.实验题- (共2题)
14.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了以下实验。甲乙均为软塑料瓶改装的气体发生装置,无纺布包内放有一定量的固体试剂,丙中放有左右两处大小相等、质量相等的红磷,且与热源距离相同。

(1)该装置中,丁的仪器名称是______;甲中无纺布包内为二氧化锰,其下端溶液中溶质为______(化学式)。乙中制的气体不可燃,也不助燃,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①通过对软塑料瓶的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的______;用力捏压瓶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液体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______。
②为了探究可燃物的燃找条件,请选择相应的序号进行排序______(每个序号只选一次)。
a 捏压甲一段时间 b 捏压乙一段时间 c 使瓶复原 d 加热仪器丁
③丙中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

(1)该装置中,丁的仪器名称是______;甲中无纺布包内为二氧化锰,其下端溶液中溶质为______(化学式)。乙中制的气体不可燃,也不助燃,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①通过对软塑料瓶的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的______;用力捏压瓶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液体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______。
②为了探究可燃物的燃找条件,请选择相应的序号进行排序______(每个序号只选一次)。
a 捏压甲一段时间 b 捏压乙一段时间 c 使瓶复原 d 加热仪器丁
③丙中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
15.
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3)一段时间后,同时震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情况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少的操作是______。不改变装置药品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是______。
2)曲线2代表加入的是______。
3)曲线3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曲线2 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____。
4)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①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②吸收CO2用NaOH溶液比较合适
③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④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1)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3)一段时间后,同时震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情况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少的操作是______。不改变装置药品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是______。
2)曲线2代表加入的是______。
3)曲线3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曲线2 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____。
4)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①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②吸收CO2用NaOH溶液比较合适
③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④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