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测定鸡蛋壳中的碳酸钙含量,某同学将鸡蛋壳洗净、充分干燥并捣碎,展开了下列探究.
(1)将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配制成10%的稀盐酸,操作步骤为:
步骤1:计算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g;(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的密度ρ为1.2g/mL)
步骤2:计算所需加入水的体积为_____mL;
步骤3:根据计算结果,用_____分别量取所需的水和浓盐酸;
步骤4:先量取水倒入烧杯中,然后量取浓盐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稀盐酸.
(2)测得鸡蛋壳、空烧杯的质量后,将16g鸡蛋壳置于烧杯中,将配制的稀盐酸全部加入(盐酸过量),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其充分反应,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假设鸡蛋壳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数据记录 如表:
①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g.
②计算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
(1)将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配制成10%的稀盐酸,操作步骤为:
步骤1:计算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g;(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的密度ρ为1.2g/mL)
步骤2:计算所需加入水的体积为_____mL;
步骤3:根据计算结果,用_____分别量取所需的水和浓盐酸;
步骤4:先量取水倒入烧杯中,然后量取浓盐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稀盐酸.
(2)测得鸡蛋壳、空烧杯的质量后,将16g鸡蛋壳置于烧杯中,将配制的稀盐酸全部加入(盐酸过量),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其充分反应,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假设鸡蛋壳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数据记录 如表:
鸡蛋壳的质量 | 空烧杯的质量 | 充分反应后,烧杯及内容物的总重量 |
16g | 60g | 155.6g |
①实验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g.
②计算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
2.简答题- (共1题)
2.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元素符号不同
(2)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m=_____,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____关系密切。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以第二周期为例,根据下图该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下面表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由1号和8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2:1)与6号元素的单质,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最轻的气体和一种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1 H | | 2 He | |||||
3 Li | 4 Be | 5 B | 6 C | 7 N | 8 O | 9 F | 10 Ne |
11 Na | 12 Mg | 13 Al | 14 Si | 15 P | 16 S | 17 Cl | 18 Ar |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元素符号不同
(2)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以第二周期为例,根据下图该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下面表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从左到右,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由1号和8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2:1)与6号元素的单质,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最轻的气体和一种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3.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提出猜想)猜想一:气体成分含有_____,猜想二:气体成分含有_____。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大家经讨论后一直认为方案_____(选填“一”或“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原因是_____
c.经过A、B两组同学将收到的气体尽管都用比较准确的方案实验,但A的误差较大,小刚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提出猜想)猜想一:气体成分含有_____,猜想二:气体成分含有_____。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得气体中加入: _____ | _____ | 有二氧化碳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大家经讨论后一直认为方案_____(选填“一”或“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原因是_____
c.经过A、B两组同学将收到的气体尽管都用比较准确的方案实验,但A的误差较大,小刚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
某化学小组对教材中“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进行了两种创新设计。
方案一:(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

(实验材料)大烧杯、注射器、三只玻璃瓶、导管、80℃热水等
(实验步骤)
(1)在 1 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红磷,2 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3 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并注入适量的水。把三个玻璃瓶同时放进盛有 80℃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发现_____。
(2)用注射器向2号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目的是_____。
(3)用注射器把 3 号瓶中水抽出,发现 3 号瓶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并产生大量白烟。请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把注射器内从 3 号玻璃瓶中抽出来的水再次注入到 3 号玻璃瓶中。
(讨论分析)对比 1、2 号两瓶现象可知,_____。对比_____两瓶中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方案二:
(查阅资料)红磷和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人体有害;氢氧化钠(NaOH)溶液能和产生的白烟发生化学反应将白烟吸收;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二所示。
(反思评价)
(5)写出供氧装置中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6)方案二中尾气处理装置的作用是_____。
方案一:(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

(实验材料)大烧杯、注射器、三只玻璃瓶、导管、80℃热水等
(实验步骤)
(1)在 1 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红磷,2 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3 号玻璃瓶中加少量白磷并注入适量的水。把三个玻璃瓶同时放进盛有 80℃热水的大烧杯中。观察发现_____。
(2)用注射器向2号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目的是_____。
(3)用注射器把 3 号瓶中水抽出,发现 3 号瓶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并产生大量白烟。请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把注射器内从 3 号玻璃瓶中抽出来的水再次注入到 3 号玻璃瓶中。
(讨论分析)对比 1、2 号两瓶现象可知,_____。对比_____两瓶中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方案二:
(查阅资料)红磷和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人体有害;氢氧化钠(NaOH)溶液能和产生的白烟发生化学反应将白烟吸收;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二所示。
(反思评价)
(5)写出供氧装置中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6)方案二中尾气处理装置的作用是_____。
4.推断题- (共1题)
5.
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C、D、E为无色气体,H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D_____;
G_____。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D_____;
G_____。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单选题- (共16题)
8.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氮具有冷冻麻醉的作用,可用于医疗上手术麻醉 |
B.二氧化碳能灭火只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关 |
C.镁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造照明弹 |
D.干冰易升华,可用于舞台云雾、人工降雨等 |
9.
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 X | Y | Z | Q |
反应前质量/g | 8 | 2 | 40 | 5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24 | 8 | 2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类型是置换反应 |
B.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1:9 |
C.反应后X的质量为10g |
D.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4 |
10.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大 |
C.8g氢气在8g氧气中点燃完全反应后,生成9g水 |
D.1.2 g碳与3.2 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 g二氧化碳 |
13.
如上图,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40.1g B. 铈属于金属元素
C. 铈的原子序数是 58 D. 铈原子核内有 58 个质子

A. 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40.1g B. 铈属于金属元素
C. 铈的原子序数是 58 D. 铈原子核内有 58 个质子
15.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0个原子 |
C.青蒿素是由3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
D.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 |
19.
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花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有晶体析出 |
C.20℃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 |
D.t℃时配制了质量分数为50%的甲溶液,则t一定小于70 |
6.填空题- (共2题)
22.
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当空气受SO2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粉末,使空气中的SO2含量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为_____。
(2)为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煤的气化过程会产生物质A和B,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微观过程如图所示。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_____。物质C是一种清洁燃料,请写出它的化学式_____,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当空气受SO2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粉末,使空气中的SO2含量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为_____。
(2)为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煤的气化过程会产生物质A和B,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微观过程如图所示。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_____。物质C是一种清洁燃料,请写出它的化学式_____,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3.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按要求填空
(1)氖气_____
(2)两个碳原子_____
(3)三个水分子_____
(4)四个镁离子_____
(5)标出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
(1)氖气_____
(2)两个碳原子_____
(3)三个水分子_____
(4)四个镁离子_____
(5)标出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简答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6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