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29168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5

1.综合题(共3题)

1.
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 + 2Ag+=Fe2+ + 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__________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___________(化学式),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取样时间/min
现象
i
3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ii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3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min时加深
iii
120
产生白色沉淀较30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0min时变浅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假设d:根据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请写出产生Fe3+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实验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__溶液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3+浓度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制取氯气除了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外还可利用下列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该反应的优点是反应产生氯气速度快、不需加热.图是实验室利用此反应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上述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若反应中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 1mol,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 。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实验进行时C中可能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______ (选“a”“b”或“c”)
 
a
b
c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碱石灰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 的目的是为了比较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已知Br2的水溶液因浓度不同而呈现橙色或红棕色,I2难溶于水而易溶苯,且I2的苯溶液为紫红色.当向D中缓缓通入足量Cl2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棕色,说明Cl2的氧化性大于Br2,请写出D中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表示出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________.打开活塞,将 D中的少量溶液加入E中,振荡E,观察到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该现象______ (填“能”或“不能”)说明 Br2的氧化性大于I2
(5)装置F的作用是除去污染性的物质(Cl2、Br2等),已知 Cl2与NaOH反应时产物中可能有NaCl、NaClO、NaClO3,且值与温度高低有关.若烧杯中装有 500mL0.2mol/L 的NaOH溶液,则最多可吸收标况下的Cl2的体积为______ L(忽略Cl2溶于水)。
3.
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俗名海波,是无色单斜晶体。 它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可应用于照相等工业中。回答下列问题:
(1)酸性条件下, S2O32-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SO2。试写出 Na2S2O3 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硫酸钠法制备Na2S2O3·5H2O简易流程如下:

①Na2S2O3·5H2O制备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Na2S2O3·5H2O粗品中可能含有Na2SO3、 Na2SO4杂质,其检验步骤为:取适量产品配成稀溶液,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先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然后向沉淀中加入足量______________ (填试剂名称),若____________(填现象),则证明产品中含有Na2SO3和 Na2SO4
③粗品中Na2S2O3·5H2O的质量分数的测定称取5g 粗品配制 250 mL 的溶液待用。另取 25.00 mL 0.0100 mol· L-1 K2Cr2O溶液于锥形瓶中,然后加入过量酸化的 KI 溶液并酸化和几滴淀粉溶液,立即用配制的 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Na2S2O3溶液 25.00 mL。 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K2Cr2O溶液加入过量酸化的 KI 溶液反应的例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粗品中Na2S2O3·5H2O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已知  I2+2S2O32- =2I-+S4O62-

2.单选题(共7题)

4.
N2O(笑气)、CHCl3(氯仿)都曾在医学上被用作麻醉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2O、CHCl3都易溶于水B.N2O、CHCl3都常温下都是气体
C.N2O、CHCl3都属于弱电解质D.N2O、CHCl3都是非电解质
5.
X、Y、Z、W、M为短周期主族元素,25°C时,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浓度均为 0.01mol·L-1)溶液的pH和原子半径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
B.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
C.W的气态氢化物是强酸
D.X、M两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X>M
6.
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质子数:c>dB.原子半径:X<W
C.离子的还原性:Y2->Z-D.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7.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Na+、Fe3+、Fe2+、SO42-、SO32-、I-、NO3-中的几种离子,为了确定其组成,某同学取两份该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1)一份滴入氯化钡固体,产生不溶于水的沉淀;(2)一份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能含有SO32-B.可能含有SO42-
C.可能含有Fe2+D.可能含有Fe3+
8.
某强酸性溶液X可能含有Fe2+、A13+、NH4+、CO32-、SO32-、SO42-、C1-中的若干种,现取X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及产物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A.X中肯定存在Fe2+、A13+、NH4+、SO42-B.X中不能确定的离子是 A13+和C1-
C.沉淀I一定是Al(OH)3D.溶液E和气体F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9.
C和CuO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产物有Cu、Cu2O、CO、CO2。若将2.00 g C跟16.0 g CuO混合,隔绝空气加热,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一段时间后共收集到1.12 L气体(标准状况),生成沉淀的质量为5.00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还含有碳
B.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
C.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中Cu的质量为12.8 g
D.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总质量为14.4 g
10.
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
B.“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
D.“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中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

3.实验题(共1题)

11.
溴化亚铜可用作工业催化剂,是一种白色粉末,微溶于冷水,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在热水中或见光都会分解,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成绿色粉末。制备CuBr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在如上图所示的三颈烧瓶中加入45gCuSO4·5H2O、19gNaBr、150mL煮沸过的蒸馏水,60℃时不断搅拌,以适当流速通入SO2 2小时。
步骤2.溶液冷却后倾去上层清液,在避光的条件下过滤。
步骤3.依次用溶有少量SO2的水、溶有少量SO2的乙醇、纯乙醚洗涤
步骤4.在双层干燥器(分别装有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干燥3~4h,再经氢气流干燥,最后进行真空干燥。
(1)实验所用蒸馏水需经煮沸,煮沸目的是除去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步骤1中:①三颈烧瓶中反应生成CuBr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控制反应在60℃进行,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明反应已完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步骤2过滤需要避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3中洗涤剂需“溶有SO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欲利用上述装置烧杯中的吸收液(经检测主要含Na2SO3、NaHSO3等)制取较纯净的Na2SO3·7H2O晶体。
请补充实验步骤[须用到SO2(贮存在钢瓶中)、20%NaOH溶液]: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入少量维生素C溶液(抗氧剂),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④过滤,用乙醇洗涤2~3次。⑤放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7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