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2.科普阅读题- (共1题)
2.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表面地球有2/3以上都是海洋,海水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约为8.2。海洋能够吸收大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0%~40%会溶解于海洋等水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中的一部分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海水的pH逐渐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威胁。在2.5亿多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最引人注目的灭绝事件,大约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绝迹了。科学家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引起的海洋酸化,可能在古代生物灭绝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长有坚硬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生物,如珊瑚和软体动物等,在海洋酸化的情况下,会出现外壳溶解现象而难易生存。
由于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海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图中显示1990-2010年间某海域中二氧化碳浓度及海水pH的变化趋势。

海洋酸化正在改变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化学环境,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导致整个海洋生物群落的发展不稳定,最终海洋将面临巨大的灾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珊瑚和软体动物难以在酸性条件下生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燃烧化石燃料会使空气中CO2含量上升
B 海洋吸收CO2,降低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C 海洋酸化可能在古代生物灭绝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合图中信息,解释海洋不断酸化的原因_________。
(5)写出一条解决海洋酸化问题的有效方法_________。
表面地球有2/3以上都是海洋,海水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约为8.2。海洋能够吸收大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0%~40%会溶解于海洋等水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中的一部分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海水的pH逐渐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威胁。在2.5亿多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最引人注目的灭绝事件,大约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绝迹了。科学家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引起的海洋酸化,可能在古代生物灭绝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长有坚硬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生物,如珊瑚和软体动物等,在海洋酸化的情况下,会出现外壳溶解现象而难易生存。
由于吸收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海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图中显示1990-2010年间某海域中二氧化碳浓度及海水pH的变化趋势。

海洋酸化正在改变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化学环境,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导致整个海洋生物群落的发展不稳定,最终海洋将面临巨大的灾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珊瑚和软体动物难以在酸性条件下生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燃烧化石燃料会使空气中CO2含量上升
B 海洋吸收CO2,降低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C 海洋酸化可能在古代生物灭绝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合图中信息,解释海洋不断酸化的原因_________。
(5)写出一条解决海洋酸化问题的有效方法_________。
3.流程题- (共1题)
3.
工业上用菱锰矿[主要成分为MnCO3,含FeCO3、Cu2(OH)2CO3、SiO2等杂质]为原料来制取二氧化锰,其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将滤液与滤渣分离的操作是______。
(2)向菱锰矿中加入盐酸,MnCO3、FeCO3、Cu2(OH)2CO3都溶解并转化为MnCl2、FeCl2、CuCl2。盐酸与Mn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加入生石灰将溶液pH调至4,此时溶液呈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4)加入双氧水将铁元素转化为Fe(OH)3沉淀,其反应为: 2FeCl2 + H2O2 + 4H2O = 2Fe(OH)3↓ + 4HCl,该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氧和_______。
(5)加入Na2S、MnS等硫化物,均可将MnCl2中混有的CuCl2转化为CuS沉淀除去,但实际生产中选用MnS,其原因是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将滤液与滤渣分离的操作是______。
(2)向菱锰矿中加入盐酸,MnCO3、FeCO3、Cu2(OH)2CO3都溶解并转化为MnCl2、FeCl2、CuCl2。盐酸与Mn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加入生石灰将溶液pH调至4,此时溶液呈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4)加入双氧水将铁元素转化为Fe(OH)3沉淀,其反应为: 2FeCl2 + H2O2 + 4H2O = 2Fe(OH)3↓ + 4HCl,该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氧和_______。
(5)加入Na2S、MnS等硫化物,均可将MnCl2中混有的CuCl2转化为CuS沉淀除去,但实际生产中选用MnS,其原因是________。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4.
某实验小组同学对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混合后,体系中各反应的先后顺序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CuO+H2SO4=CuSO4+H2O
(进行实验)
实验1:将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与60mL、10%稀硫酸混合,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2:将1.12g铁粉和1.6g氧化铜的混合物与30mL不同浓度的硫酸混合,实验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
(1)浅绿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2SO4、______。
(2)实验中出现红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实验中出现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依据实验1推测,在稀硫酸浓度为10%,且硫酸足量的条件下,铁粉、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
(4)对比分析实验1-2与1-3,解释实验1-2没有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____。
(5)根据实验2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硫酸浓度为20%,CuO先于Fe与硫酸反应
B 硫酸浓度为40%,Fe将先于CuO与硫酸反应
C 硫酸浓度为50%,Fe与CuSO4反应的同时也与硫酸反应
(查阅资料)CuO+H2SO4=CuSO4+H2O
(进行实验)
实验1:将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与60mL、10%稀硫酸混合,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 铁粉(g) | 氧化铜(g) | 实验现象 |
1-1 | 0.56 | 1.6 |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无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蓝色 |
1-2 | 1.12 | 1.6 |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无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 |
1-3 | 1.68 | 1.6 |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待红色固体不再增加后产生大量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 |
实验2:将1.12g铁粉和1.6g氧化铜的混合物与30mL不同浓度的硫酸混合,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 硫酸浓度(%) | 实验现象 |
2-1 | 20 |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无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 |
2-2 | 30 |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瞬间产生大量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蓝色 |
2-3 | 50 |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瞬间产生大量气泡,反应过程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同时持续产生细小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蓝色 |
(解释与结论)
(1)浅绿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2SO4、______。
(2)实验中出现红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实验中出现气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依据实验1推测,在稀硫酸浓度为10%,且硫酸足量的条件下,铁粉、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
(4)对比分析实验1-2与1-3,解释实验1-2没有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____。
(5)根据实验2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硫酸浓度为20%,CuO先于Fe与硫酸反应
B 硫酸浓度为40%,Fe将先于CuO与硫酸反应
C 硫酸浓度为50%,Fe与CuSO4反应的同时也与硫酸反应
5.单选题- (共12题)
5.
煤油中含有噻吩(用Ⅹ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A.CH4 |
B.C4H4S |
C.C4H6S |
D.C4H8S |
8.
科学家正致力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
B.丙的化学式H2O |
C.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
D.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的丁分子个数比为1︰2 |
11.
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会析出碳酸氢钠晶体而是溶液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某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探究影响碳酸氢钠晶体产生快慢的因素,结果如下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序号 | 温度/℃ | CO流速 (个气泡/秒) | 出现浑浊 的时间 |
① | 25 | 5~8 | 5′17″ |
② | 40 | 5~8 | 3′48″ |
③ | 25 | 10~13 | 5′02″ |
④ | 25 | 2~5 | 5′40″ |
A.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
B.①②对比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析出晶体越快 |
C.③④对比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CO2流速越大,析出晶体越快 |
D.①③对比可知,二氧化碳的流速是影响析出晶体快慢的主要因素 |
15.
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40℃时,将50g KCl固体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
B.溶液的质量是150g |
C.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
D.若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6.填空题- (共2题)
17.
电动车使用的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充电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磷酸亚铁锂中的磷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磷酸亚铁锂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18.
同学们参加下列实践活动。

(1)图A自制馒头时,需用到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图B自制蔬菜面条时,需在面粉中加入一定量的蔬菜汁,蔬菜面条比普通面条多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矿物质和_______。

(1)图A自制馒头时,需用到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图B自制蔬菜面条时,需在面粉中加入一定量的蔬菜汁,蔬菜面条比普通面条多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矿物质和_______。
7.实验题- (共5题)
19.
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浓硫酸、浓盐酸的挥发性。其中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依次装有浓硫酸、浓氨水、浓盐酸。
已知:2NH3 + H2SO4 = (NH4)2SO4;(NH4)2SO4为白色固体。

(1)丙中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大量白烟(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甲中无白烟,而丙中出现白烟的原因是__________。
已知:2NH3 + H2SO4 = (NH4)2SO4;(NH4)2SO4为白色固体。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打开K1,关闭K2,缓慢拉注射器A活塞 | 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 |
② | 打开K2,关闭K1,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 | 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 |
(1)丙中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大量白烟(NH4Cl)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从微观角度解释甲中无白烟,而丙中出现白烟的原因是__________。
21.
从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
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完成实验(杠杆已经调至平衡)。
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完成实验(杠杆已经调至平衡)。
A | B |
放置较长一段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是因为铁粉与________发生了反应。 | 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左边乒乓球____(填“上升”或“下降”),再向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杠杆逐渐趋于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 ![]() |
22.
下图为实验的基本操作。

(1)实验1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实验2测定溶液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________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1)实验1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正确操作顺序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2)实验2测定溶液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________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科普阅读题:(1道)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2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