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江苏连云港卷)化学(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89605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7/8/7

1.综合题(共1题)

1.
“氧泡泡”系列产品去污能力强、绿色环保,已成为中国氧系清洁品类领导品牌,其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某化学活动小组对过碳酸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Ⅰ.过碳酸钠在水中易离解成Na2CO3和H2O2,其水溶液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
Ⅱ.过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2(2Na2CO3·3H2O2)+8HCl=8NaCl+4CO2↑+3O2↑+10H2O;
Ⅲ.过碳酸钠的去污能力主要与其在反应中释放出的“活性氧”有关,“活性氧”含量越高,去污能力越强。
(1)20℃时,测得1%过碳酸钠水溶液的pH为10.5,说明其溶液呈______(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
(2)向过碳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时产生大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
(3)过碳酸钠样品中“活性氧”含量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为测定某过碳酸钠样品中“活性氧”含量,取20.0g样品按下图实验装置与足峨盐酸反应。(已知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

① 将盐酸慢慢滴入A中,反应一段时间,观察到_______,停止滴加盐酸。
② 装置B可吸收生成的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③ 甲同学认为若要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除要记录量筒内液体的读数外,还需要知道的数据是该实验条件下的__________。
④ 将反应后A中所得溶液过滤、蒸发、结晶、烘干,称得固体质量为11.7g,乙同学据此计算出该过碳酸钠样品的“活性氧”含量为_____。
⑤ 完成上述探究后,丙同学提出:称量反应前后装置B的质量,其质量差就是反应生成CO2的质量,据此可计算出样品中“活性氧”含量。但丁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丁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条即可)。

2.单选题(共8题)

2.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 +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X的化学式是Ag2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3.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C60B.2个氢氧根离子:2OH
C.金刚石:AuD.3个二氧化硫分子:3SO2
4.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硼为金属元素
B. 碳的原子序数是12.01
C.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D. 三种原子中质量最大的是铝
5.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D2的化学式为C28H44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D2属于有机化合物B.维生素D2中含有73个原子
C.维生素D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96gD.维生素D2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6.
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KCl固体中的KClO3
加入少量MnO2固体,加热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滴加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情况
C
比较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O2的含量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种气体中
D
探究稀盐酸和NaOH溶液是否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A.AB.BC.CD.D
7.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小木棍蘸取浓硫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变黑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
C.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无明显现象
D.尿素和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
如图是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P点所表示的溶液是t3℃时甲的饱和溶液
B.可用t1℃时20%的甲溶液配制10%的甲溶液
C.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分别将t3℃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2℃,析出晶体质量相等
9.
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取用固体粉末 B. 熄灭酒精灯    C. 精制气密性 D. 连接仪器

3.填空题(共3题)

10.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洋中可以获得很多物质,连云港海水资源丰富。
(l)通过晾晒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实验室中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获得精盐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等。
①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的斜靠在______一边。蒸发时为防止液滴飞溅,除用玻璃棒搅拌外,还可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
② 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精盐产率偏高的是______(填字母)。
a食盐没有完全溶解即过滤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器皿上粘有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氯化物是氯化钠,其次是氯化镁。下图是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镁溶液的流程。

① 在海水中加人石灰乳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 上述过程中试剂A与沉淀B 发生的是中和反应,则试剂A是(填名称)______。
(3)2017年5月18日,在中国南海海域实现可燃冰(CH4·nH2O)试采成功,这将使人类能源格局翻开新篇章。

① 可燃冰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甲烷和少虽N2、CO2等分子填入笼内空隙中,无固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因此可燃冰属于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 若某种可燃冰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9,则该可嫩冰中n=_______。
③ 可燃冰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11.
科学方法对化学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右图是某同学整理的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图。

(1)分类归纳是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① 铁丝燃烧生成Fe3O4的过程中__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② 铁制品的锈蚀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③ 与FeSO4中铁元素化合价相同的铁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
(2)微观粒子模型化是研究化学变化的重要方法。

① 图甲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该图说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原子核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原子的电子层数
② 图乙是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示意图。从粒子角度分析该化学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
(3)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① 实验l 中同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这是因为__________。
② 实验2中使用铜片是为了对比__________不同。
③ 实验3是大小形状相同的Mg、Zn、Fe、Cu四种金属同时投入到盐酸中发生的现象,金属周围的黑点表示生成的气体。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铜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b.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
c.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质量:Zn比Fe多
12.
“舌尖上的化学”。以下是厨房中一些实物图。

(1)牛肉富含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2)碘盐中的“碘”是指________(选填“元素”、“原子”或“单质”)。食用碘盐是为了预防________疾病。(填字母)
a.贫血
A.甲状腺肿大 c.夜盲症
(3)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霉变大米蒸煮后食用   b.甲醛溶液浸泡虾仁防腐
B.适当使用食品添加剂
(4)净水机所标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净水机中使用活性炭来除去水中一些溶解的杂质,是因为活性炭具有________作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