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已知A、D、F均为单质,其中D、F为金属单质,D的合金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为黑色氧化物,C是一种常见的酸,E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蓝色溶液.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
(3)请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C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
(3)请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C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题- (共1题)
2.
将30g 碳酸钠溶液与48.2g氯化钡溶液混合,碳酸钠和氯化钡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58.5g,试计算:
⑴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为____克.
⑵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______(用百分数表示,写出计算过程)
⑴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为____克.
⑵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_______(用百分数表示,写出计算过程)
3.简答题- (共2题)
3.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在t1℃时,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2)点n表示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B溶液中得到B的晶体,采用最合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A、B、C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

(1)温度在t1℃时,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2)点n表示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B溶液中得到B的晶体,采用最合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A、B、C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
4.
家庭厨房就是一个“化学小宇宙”,“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中包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
(1)下列厨房用品属于合成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碗里有油时,洗洁精能轻松去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___作用.
(3)水的硬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______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4)目前家用燃料主要是天然气,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______________.
(5)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预防患佝偻病,可以多吃奶制品、虾皮等食物,补充人体需要的__________元素(填名称).
(6)山药是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可涂厨房中的___________来止痒.
(1)下列厨房用品属于合成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碗里有油时,洗洁精能轻松去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___作用.
(3)水的硬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______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4)目前家用燃料主要是天然气,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______________.
(5)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预防患佝偻病,可以多吃奶制品、虾皮等食物,补充人体需要的__________元素(填名称).
(6)山药是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可涂厨房中的___________来止痒.
4.科学探究题- (共1题)
5.
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认为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可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来验证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该验证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__等。小组认为也可借助于下列溶液来验证反应是否真的发生,你觉得可行的是________。
A无色酚酞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3)小华同学向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竟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此时他立即停止了滴加,小组决定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还可能含什么溶质呢?
[猜想假设]猜想甲:含有Ca(OH)2;
猜想乙:含有HCl;
猜想丙:含有HCl与Ca(OH)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①小夏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丙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腾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并振荡,观察到溶液不变色,于是他排除了猜想甲,你认为他排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飞只用一种溶液完成了对猜想乙的验证,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表格:
[反思拓展]
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就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即: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将该表达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为________。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认为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可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来验证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该验证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__等。小组认为也可借助于下列溶液来验证反应是否真的发生,你觉得可行的是________。
A无色酚酞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3)小华同学向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竟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此时他立即停止了滴加,小组决定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还可能含什么溶质呢?
[猜想假设]猜想甲:含有Ca(OH)2;
猜想乙:含有HCl;
猜想丙:含有HCl与Ca(OH)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①小夏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丙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腾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并振荡,观察到溶液不变色,于是他排除了猜想甲,你认为他排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飞只用一种溶液完成了对猜想乙的验证,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表格:
实验操作 | 预测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滴加足量的____溶液 | 有___且溶液中出现沉淀 | 猜想乙正确 |
[反思拓展]
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就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即: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将该表达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为________。
5.单选题- (共8题)
6.
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C4H4S2 | B.C2H6S | C.C4H4S | D.C6H6S |
8.
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的说法错误的是()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5:22: 5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 11: 40
D.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5:22: 5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 11: 40
D.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12.
比较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
C.单质中一定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D.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只要有氧气存在物质就能燃烧 |
13.
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放入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FeCl3、NaOH、NaCl | B.Na2CO3、NaCl、Na2SO4 |
C.CuSO4、KCl、HCl | D.Na2SO4、HCl、BaCl2 |
6.选择题- (共1题)
7.填空题- (共2题)
16.
无土栽培是一种农业高新技术,它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某品种茄子的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含有KNO3.
①KNO3属于_____(填“钾肥”、“氮肥”或“复合肥料”);
②KNO3中钾、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①KNO3属于_____(填“钾肥”、“氮肥”或“复合肥料”);
②KNO3中钾、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8.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简答题:(2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