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诗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诗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这两句诗用历史典故表现了全体将士舍身报国的志向,含蓄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诗人杜牧认为,即使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赤壁之战的结局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小题1】下面对选文第①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和池沼在设计上很独特。 |
B.苏州园林中池沼的布置显示出一种艺术美。 |
C.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显示出一种艺术美。 |
D.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
A.打比方 | B.引用 | C.举例子 | D.下定义 |
A.选文①②段之间是并列关系,且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述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
B.第①段中“大多”“往往”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
C.第②段中“盘曲嶙峋”“珠光宝气”等词语,体现了选文语言平实的特点。 |
D.第②段中“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表达方式为议论。 |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简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②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③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有时走在其间就迷途了。我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④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面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成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磨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⑤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壁如夏夜蛙的鸣唱,春晨雀鸟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
⑥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教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⑦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那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那么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⑧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磨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⑨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⑩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早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了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文章有删改)
【小题1】同读文章①~④自然段,请简要根据风雨中竹笛声的特点。【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首句“微微的雨”,为第④自然段写竹子发出声音并形成令人震撼的乐海埋下伏笔。 |
B.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竹子能发出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所以中国许多传统乐器是竹子制成的。 |
C.第⑧段中加点的“交响乐”与现实生活中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
D.艺术家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并完全排提到自然的魂魄,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 |
E.第⑩段写作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表达出对生命的崇敬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
3.课内阅读- (共1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 且:将近 |
B.出入之迂也 迁:曲折,绕远 |
C.与汝毕力平险 毕:毕竟 |
D.虽我之死 虽:即使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B.甚矣,汝之不惠 |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A.选文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句指出了愚公决心移山的主要原因。 |
B.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众人响应,却遭到智叟的强烈反对和妻子的无情嘲笑。 |
C.文章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坚强毅力和宏伟抱负。 |
D.文章把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加以对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
4.课外阅读- (共1题)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③明《春秋》经,投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④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选自《后汉书·承宫传》)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都名,在今山东境内,与后面的“姑幕”同为古代地名。③徐子盛:东汉人。④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⑤樵薪执苦:砍柴,干苦活。【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孤 少:
(2)遂通其经 遂:
【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门下生共禁,乃止。
【小题3】请简述承宫“忘其猪”的原因,并写出承宫的突出品质。-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内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