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随风吹笛》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简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②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③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有时走在其间就迷途了。我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面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成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磨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⑤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壁如夏夜蛙的鸣唱,春晨雀鸟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

⑥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教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⑦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那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那么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⑧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磨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⑨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⑩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早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了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文章有删改)

【小题1】同读文章①~④自然段,请简要根据风雨中竹笛声的特点。
【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首句“微微的雨”,为第④自然段写竹子发出声音并形成令人震撼的乐海埋下伏笔。
B.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竹子能发出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所以中国许多传统乐器是竹子制成的。
C.第⑧段中加点的“交响乐”与现实生活中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D.艺术家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并完全排提到自然的魂魄,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
E.第⑩段写作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表达出对生命的崇敬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小题4】通过阅读本文,你获得怎样的感悟?请用简洁的语音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1 09:5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