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半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279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5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qí) 临(wèi) 抖(shǒu) 水波粼(lín)
B.感(kǎi) 时(chà) 食(zhuō) 然大悟(huǎng)
C.赏(jiàn) 告(dǎo) 傥(tì) 人声沸(dǐng)
D.确(zuó) 漓(lín) 蔽(yìn) 为一谈(hù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吝啬 缭亮 暴恕无常 疲倦不堪
B.沐浴 和蔼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C.拆散 云宵 花枝招展 翻来复去
D.造仿 骄媚 美不胜收 呼朋引伴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B.看到“综改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我作为三台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C.李明每次考试总是全优,主要取决于他有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D.语文老师讲课旁征博引,十分有趣,那咄咄逼人的语调,也常常被同学们模仿。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通过这一周的加班加点,使他终于把《春》这篇文章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
C.“川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页。
5.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玻璃窗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中“下”“上”都是动词。
B.《秋天的怀念》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后乱发脾气时,母亲悉心照顾等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令尊、赐教、久仰、高见、敝人”都是古代常见的敬辞。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边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烽:指城东的烽火台。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描写的景象。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小题1】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
【小题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
8.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蓼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文/简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B.黑发底下是我为自己和“父亲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的骄傲与自豪。
C.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
D.黑发底下是我和弟弟孩提时给父亲拔白发打发无聊时光还可以挣钱买零食的开心。
E. 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小题2】第③段中写“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3】请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4.综合性学习(共1题)

9.
野生动物,在国际上的定义是:所有非经人工饲养而生活于自然环境下的各种动物。全世界的野生动物分为濒危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肉食鸟类等)、经济野生动物和有害野生动物等四种。
班级准备开展一次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完成本次活动任务。
(1)(用心宣传)拟出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2)(诚心规劝)假如你看到爸爸正与朋友在饭馆或家中吃野生动物,你该怎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
(3)(潜心经典)有害野生动物总是让人心生嫌恶,比如“老鼠”,但在鲁迅的《狗·猫·鼠》中因为有了猫的对比,却让我们感到了“鼠辈”其实也有它的可爱之处,尤其是与隐鼠为伴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那只受伤的隐鼠被救活复原后,居然不逃走,把它放在地上,它会A_________;把它放在饭桌上,它会B______;把它放在书桌上,它会C_______。

5.作文(共1题)

10.
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正在一天天长大,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让你或喜或忧的难忘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

请以“难忘那一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XX代替。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 期:约定
B.相而去     委:丢下,舍弃
C.与之食     方:方向,方位
D.其自食其言也    恐:害怕,担心
【小题2】根据句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B.对/子骂父
C.期日/中D.故人至/暮不来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小题4】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