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7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9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于这个问题,我真是能力不足,不足以剖析入微,鞭辟入里
B.王教授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人们一提起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津津乐道地谈个不停。
C.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D.从古时的大同理想到今日的中国梦,尽管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期盼,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让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怎样才能使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更有效?
B.《红色歌曲,唱响泰城》活动,表达了泰州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C.“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D.人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2.字词书写(共1题)

3.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雨还在下,没有一点停下的意思。微风卷起细雨,wǎn如卷起一缕缕茶烟轻透的碧纱,渺然,飘yì。这是纳兰的小令啊,撩拨人心的柔情,令人迷zuì。远山虚空无影,近水微波轻yàng。几只鸟儿飞来又飞去,远行,消失在水云间。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①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小题1】作者咏风非常巧妙,请以“萧萧送雁群”一句为例进行简析。
【小题2】试分析“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的表达效果。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注释)①总角:儿童将头发梳成左右两条辫子。②乡校:乡里的私塾。③天人:天上的神仙。④韩、范、富、欧阳:分别是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轼从旁观(________)
②先生轼言(________)
葬而墓碑出(________)
④盖十五年而不一见其面(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问先生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A.何战(《曹刿论战》)B.醒能述文者(《醉翁亭记》)
C.卷石底出(《小石潭记》)D.固怪之矣(《陈涉世家》)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童 子 何 用 知 之
(2)则 能 诵 习 其 词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与谢中书书》)
【小题5】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

5.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阅读《海豚的自愈术》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许多人都说海豚是治愈系的动物,绘着海豚的装饰画总能让人情绪平和、心情愉快。医学专家让患者与海豚多多相处,可辅助治疗自闭症、抑郁症等疾病。它们能够宽慰别人的心灵,抚平人类心中的伤口。
②但是,当海豚自己受伤时,谁来为它们抚平伤口呢?别担心,这种神奇的生物自身就有快速自愈的特殊本领。
③那么,海豚究竟是如何施展快速自愈的神奇法术的呢?
④首先,即便海豚的身体上出现了较大的伤口,它们也不会因流血过多而亡,因为它们止血有妙招。海豚是海中的潜游健将,而它们身体在潜入深海的时候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控制血液流动。在深海潜游的过程中,海豚的身体会优先保障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同时切断一些不太重要的部位的血液流动。这样一来,就能够控制受伤的部位的血液流动,使其较快凝结,血也就止住了。此外,深海水压很大,就像是天然的止血绷带。
⑤其次,虽然海洋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海豚的伤口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但是海豚的皮肤和脂肪中含有一种神奇的化合物,能够发挥类似抗生素的作用,抗菌消炎,让伤口不受感染。
⑥不仅如此,这些化合物或许还有止痛作用。通常来说,动物受重伤之后,由于剧烈的疼痛,在受伤后的几周内,它们的行为习惯和猎食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但是,有了特殊化合物的作用,海豚似乎成了一种不怕痛的动物。就算身上的伤口又深又长,它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行为和进食一如往常,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⑦除此之外,海豚的受伤组织还可以迅速生长。就算是两个足球那么大的伤口,几周之后,海豚的伤口组织也能完全长好,原伤口处皮肤光滑,与周围皮肤无异,不会留下凹凸的疤痕。这种神奇的组织修复能力主要得益于它们身体中一种特殊的干细胞,这种物质能够促使细胞快速分化生长,让受伤组织迅速复原。
⑧那么,
⑨我们知道,海豚属于哺乳动物,与人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它身体中这些物质对人类或许也能产生相似的作用。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海豚皮肤和脂肪中分泌的这种化合物的构成,以便制造相应的修复药剂,将其运用到人体大面积损伤的治疗中。另外,科学家对海豚体内特殊的干细胞的修复能力也在深入探索,以期用于人体损伤的恢复。
(选自2017年第4期《思维与智慧》)
【小题1】海豚受伤后,是如何实施自愈的?请分点概括。
【小题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简要说明第⑥段加点词“明显”的作用。
(2)结合语境,在第⑧段横线处补写一个设问句。(25字以内)
【小题3】选出下列选项中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   )
A.首段从“治愈系”这一特征说起,说明海豚“能够宽慰别人的心灵,抚平人类心中的伤口”引出海豚“自愈”这一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深海水压很大,就像是天然的止血绷带”,这一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海水压力对于海豚“自愈”有着很大的作用。
C.海豚身上能够产生一种消炎止痛的化合物,让它的伤口不受到海水中微生物的感染。
D.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根据海豚“自愈”的现象研究出了相应的修复药剂,用于人体损伤的恢复。
7.
阅读李慧勇的《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日潜心阅读,看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上世纪60年代,针对大家的撰书建议,周恩来同志回应:“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周恩来虚怀若谷、躬身自省的品格,映照着不凡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仰、感怀。
②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不仅仅是一种性格特质,也能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胸襟气量。回溯历史,古人常有“吾不如也”的感慨。刘邦坦言自己“不如子房”“不如萧何”“不如韩信”;狂傲不羁如诗仙李白,也曾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不如”他人并不可怕,也不必觉得尴尬。对个体来说,时常省思、认清差距,不仅无损颜面,反而会因冷静清醒而大有裨益。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平日严于律己,为人低调谦和。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面对任命提拔要越来越谨慎,甚至连走路都靠墙走,只需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古人云:“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事实证明,无论一个人掌控多大权势、拥有多少财富,只有心存敬畏、戒骄戒躁、平和待人,才能在谦逊中不断长进,赢得尊敬。
④“做到严和实,最难最核心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判断一个人谦逊与否,关键看其能否认真审视自我,正确摆放自己的位置。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同志成功指挥多次重大战役。当时解放区各界代表抬来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时,他却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任弼时同志功勋卓著,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常把自己当作小学生。正因虚心求教、勤勉工作,他最终获得了“党和人民的骆驼”之美誉。山脊分流是因为高耸,山谷蓄水则缘于深沉。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骄傲自满者,易折戟沉沙;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缺乏自谦自省的觉悟,经常自我感觉良好,很容易陷入自大自恋的迷宫。孔繁森有句名言:“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看淡业已取得的成绩与功劳,放低身段、见贤思齐、取长补短,一个人才能以实际行动诠释奋发进取,累积自身优势。正所谓“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志存高远、襟怀坦荡,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容得下批评,时刻观照内心,凡事反求诸己,就能超越自我,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⑥“越丰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人亦如此。弯下腰来、真诚谦逊,注重涵养谦卑之心与进取之志,我们终将行稳致远,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结合语境,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使之与前句形成对偶。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缺乏自谦自省的觉悟,经常自我感觉良好,很容易陷入自大自恋的迷宫。
8.
阅读刘墉的《如果没有那个人》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母亲常会做花椒油。先把麻油烧热了,再撒下一把花椒,拿锅铲用力压,噼噼啪啪地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闻到那香味,我就知道,爸爸要下班了。“醋熘冬瓜”是爸爸最爱吃的——清清淡淡的冬瓜汤,上面浮着一片花椒油,据说有消暑的功用。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淡黄色的花椒油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图案,还有那黑色的花椒,不小心被咬到时的麻麻的味道。
②父亲在我九岁那年过世,不知为什么,母亲就再也不做“醋熘冬瓜”了。只是,每到夏天的傍晚,我总想起那道菜,想了三十多年。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她:“做一碗醋熘冬瓜好不好?”八十七岁的老母一怔:“什么醋熘冬瓜?”“就是你以前给爸爸常做的那种汤啊!”“那有什么好吃?”她把脸转过去,“早忘了!”
③多年前,住在湾边,屋后是树林,林间有一条小径,邻居老夫妇常在其中散步。“别往树林里扔东西,小心打到老人家!”我总是叮嘱儿子,因为很少有人去林子,儿子常拿树干当目标,往里面掷石子。“现在不会打到!”儿子照扔不误,还不服气地说,“谁不知道,他们五点才出来!”秋天的黄昏,尤其是下雨的日子,树干都湿透了,一根根黑黑的;黄叶淋了雨,就愈黄得发艳了。两位老人缓缓走过,一双伛偻的身躯、两团银白的头发,还有那把花伞,给我一种特殊的感动。
④有一天,半夜听到救护车响,两位老人就只剩下老太太了。老太太还是自己开车出去买菜,呼朋唤友地开派对。只是总见她在门前走来走去,却再也见不到她在树林里出现。有一天,我问她:“好久不到后面散步了?”“散步?”她摇摇头,“没意思!”
⑤有个五十多岁的女学生,比年轻人还用功,规定画两张画,她能画十张。每次看她把画从厚厚的夹子里拿出来,都吓我一跳。她的夹子特别大,也特别讲究,里面是三夹板,外面糊上布料,还有个背带和拉链。许多学生见到都问:“哪里买的夹子啊?好漂亮!”“我先生为我做的。”她的丈夫是个木匠,除了为她钉一张特别的画桌,还把房子向外加大,盖了一间有透明屋顶的画室。“那是我先生和我两个人盖的!”她得意地形容,他们怎样先在地面钉好木框,再合力推起来,成为一面墙。后来,她丈夫患心脏病去世了。她还是来上课,还背那个大夹子,只是夹子打开时,常只有薄薄一张草率的画。然后,她直挺挺地坐着,看我为她修改。有一天,她突然蒙起脸,冲进厕所。接下来的日子,我没再见到她,听说她过得很好,只是,不画了。
⑥自妻退休,就常在书房陪我。我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安静,她只好默默地整理账单、资料。怕她无聊,上次离家前,我特别拿了一本《鸿,三代中国的女人》交给她:“这本书写得不错,我走了,你可以看看。”她接过书,就开始读。我离家前不过两天,她一边陪我,一边看,居然已经看了三分之一,还发表评论,说:“写得很冷,但是感人,非常好看。”两个月之后,我回到纽约,走进书房,看到那本书。“觉得怎样?”我问她。“噢!还没看完。”“看了多少?”我翻了翻,翻到一个折角。“就看到那儿,大概三分之一吧!”她抬起头,“不陪你,书有什么好看呢?”
⑦一碗可口的醋熘冬瓜、一条幽幽的小径、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好看的书,如果没了那个人,就不再可口、不再可走、不再美丽、不再好看!
(选自2016年第16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如果没有那个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文章①至⑥段,作者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主要叙述了四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小题3】下面句子的描写妙在何处?
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淡黄色的花椒油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图案,还有那黑色的花椒,不小心被咬到时的麻麻的味道。
【小题4】结合全文,选出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母亲再也不做“醋熘冬瓜”,而且还说“那有什么好吃”“早忘了”,可能是因为时间久远,而且这道菜也确实味乏,所以久而久之,就忘了这道菜的做法了。
B.第③段中,“秋天的黄昏,尤其是下雨的日子,树干都湿透了,一根根黑黑的;黄叶淋了雨,就愈黄得发艳了”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为了表现那对老夫妇相濡以沫的深情。
C.第⑤段中,“她得意地形容”中“得意”一词,运用神态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个女学生的那种自豪炫耀的心理。
D.最后一段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又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1)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
(链接材料2)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第⑥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手法。请分析它们各自设计的用意。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9.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近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兴楚学校也在积极行动。
(学校在倡议)兴楚学校团总支面向全体学生发出了对没有办学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说“不”的倡议。下面是李勇同学代团总支拟写的倡议书。

(1)李勇同学写的倡议书在格式上缺少了两个重要的元素,请你帮忙补上。
(2)倡议书中的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你结合复句知识指出语病并修改。
(学生在响应)
(3)王军同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校外一家没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参加补习,经常觉得苦不堪言,这一次这家培训机构被停业整顿,可王军妈妈感到十分担忧,作为王军同学的你,应该如何劝说她,让王军妈妈无后顾之忧。

7.作文(共1题)

10.
请以“这也会过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