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6题)
1.
实验室在进行双氧水制备氧气实验时,某同学不小心将硫酸铜溶液滴加到试管中,发现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该同学就此对“硫酸铜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是否也有催化作用”的课题进行研究,以下是探究的主要过程:
(提出猜想)硫酸铜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剂。
(实验方案)常温下取两瓶H2O2溶液,其中一瓶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另外一瓶不加),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要的时间。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为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

(实验记录)
(得出结论)由该实验过程可知硫酸铜溶液对双氧水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则该实验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对硫酸铜溶液中哪种微粒对双氧水分解产生催化作用产生兴趣(该溶液中有Cu2+、SO
和H2O),并进行猜想:①可能是水分子;②可能是________;③可能是Cu2+。
小明将此猜想与同学小芳进行讨论,小芳立即否决了猜想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Na+、NO
对双氧水的分解没有催化作用,据此小明在实验室里选择了两种试剂进行了实验探究,它们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提出猜想)硫酸铜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剂。
(实验方案)常温下取两瓶H2O2溶液,其中一瓶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另外一瓶不加),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要的时间。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为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 1 | 2 |
反应物 | 6%的H2O2 | 6%的H2O2 |
反应物的量/mL | 2 | 2 |
加入物质名称 | 不加任何物质 | 1 g CuSO4 |
时间/s | 270 | 40 |
(得出结论)由该实验过程可知硫酸铜溶液对双氧水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则该实验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对硫酸铜溶液中哪种微粒对双氧水分解产生催化作用产生兴趣(该溶液中有Cu2+、SO

小明将此猜想与同学小芳进行讨论,小芳立即否决了猜想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Na+、NO

2.
“元旦”假期,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机的选择”,用加热高锰酸钾进行了相关实验。
(1)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才开始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此时排出的氧气比较纯净”,事实如此吗?
【设计并实验】采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氧气,测定不同时段从试管排出的气体中氧气的浓度。
(3)在加热药品的第①时段后期(11~16 s),气泡已经连续、均匀且快速冒出,此时排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最大只有________%左右。
(4)“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表示排出的氧气已经比较纯净”的说法是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查阅资料】对于初中氧气性质实验而言,氧气浓度只需达到一定的数值,即满足实验要求即可。
【实验探究】①取一个集气瓶,使瓶内留有占集气瓶40%的水(余下的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小心地把瓶内的水排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反思与交流】
(5)通过实验探究,检验氧气的助燃性________(填“不一定”或“一定”)是纯氧。
(6)理论上,上述实验中“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才开始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此时排出的氧气比较纯净”,事实如此吗?
【设计并实验】采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产生氧气,测定不同时段从试管排出的气体中氧气的浓度。
时段 | 加热时间 | 氧气浓度变化 范围 | 氧气浓度 变化特点 | 气泡特征 |
① | 1-11s | 21.2%~ | 逐渐增大 | 不持续、不均匀 |
11-16s | 持续、均匀、快速 | |||
② | 16-34s | 28.7%~66.7% | 快速增大 | |
③ | 34-80s | 66.7%~86.3% | 逐渐变缓 | |
④ | 80-135s | 86.3%~88.7% | 趋于稳定 |
(3)在加热药品的第①时段后期(11~16 s),气泡已经连续、均匀且快速冒出,此时排出气体中氧气的浓度最大只有________%左右。
(4)“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表示排出的氧气已经比较纯净”的说法是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查阅资料】对于初中氧气性质实验而言,氧气浓度只需达到一定的数值,即满足实验要求即可。
【实验探究】①取一个集气瓶,使瓶内留有占集气瓶40%的水(余下的为空气),用玻璃片盖住,并倒扣于装有水的水槽中。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小心地把瓶内的水排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反思与交流】
(5)通过实验探究,检验氧气的助燃性________(填“不一定”或“一定”)是纯氧。
(6)理论上,上述实验中“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体积分数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
小明在市场看到,鱼老板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水中,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张开嘴,活蹦乱跳起来,小明对这种“白色粉末”很感兴趣,与小刚进行了相关探究.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实验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 (选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与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OH;猜想三:Na2CO3和NaOH.
(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 .
(实验3)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l,观察到 ,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质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 ,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 .
(反思拓展)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实验1)小明选用如图所示装置中的 (选填序号)进行过碳酸钠与水的反应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检验方法是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与水反应后得到的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根据过碳酸钠与水的组成作出三种猜想.
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OH;猜想三:Na2CO3和NaOH.
(实验2)小明取溶液M,滴加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他认为白色沉淀是CaCO3,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小刚提出质疑,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CaCO3,他的理由是: .
(实验3)小刚取溶液M,滴加稀HCl,观察到 ,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2CO3,从而否定了猜想二.Na2CO3与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4)为进一步确定溶液M中是否含有NaOH,他们向溶质M中滴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取上层溶液,加入 ,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无NaOH溶液,猜想一正确.该实验中用CaCl2溶液而不用饱和石灰水,原因是: .
(反思拓展)
(1)根据过碳酸钠的性质,保存时应注意防潮.
(2)检验A、B两种物质是否同时存在,一定要考虑二者性质的互相干扰问题.
4.
小明在学习化学后,对生活中常见的“84消毒液”有关性质和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
②次氯酸钠溶液中存在的ClO—(次氯酸根离子)、HClO(次氯酸)和Cl2都具有氧化性。
③取少量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在不断滴加“84消毒液”后,溶液红色褪去。
【提出问题】“84消毒液”漂白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①可能是消毒液中的HClO、Cl2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②可能是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将酚酞氧化;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
(1)根据上述实验,得出上述猜想________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2)消毒液中的HClO属于酸,写出其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根据消毒液的使用注意事项(如图),小组同学探究影响“84消毒液”的漂白性的因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完成。

【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①“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
②次氯酸钠溶液中存在的ClO—(次氯酸根离子)、HClO(次氯酸)和Cl2都具有氧化性。
③取少量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在不断滴加“84消毒液”后,溶液红色褪去。
【提出问题】“84消毒液”漂白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①可能是消毒液中的HClO、Cl2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②可能是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将酚酞氧化;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1.取30 mL,pH=13.0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酚酞变红色 |
2.向溶液中不断滴加“84消毒液” | 红色逐渐褪去 |
3.采用pH传感器测量漂白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 | pH没有变化 |
【得出结论】
(1)根据上述实验,得出上述猜想________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2)消毒液中的HClO属于酸,写出其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根据消毒液的使用注意事项(如图),小组同学探究影响“84消毒液”的漂白性的因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完成。

【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苏打水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饮料(如图)。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苏打水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苏打水可能是一种碱性的饮料。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苏打水显碱性。
【评价】在上述实验操作步骤________中有不正确的操作,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苏打水呈弱碱性。人体内环境是弱碱性。我们每天吃的大多食物都是酸性。因此,需要进行酸碱平衡。
探究二:苏打水的主要成分。
【提出猜想】苏打水主要成分是含有碳酸氢根的钠盐。
【设计实验】
【得出结论】
(1)苏打水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
(2)写出编号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请再举出碳酸氢钠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一:苏打水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苏打水可能是一种碱性的饮料。
【设计实验】
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倒入少量苏打水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 将pH试纸直接伸到苏打水中,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pH____(填“>”“=”或“<”)7 |
【得出结论】苏打水显碱性。
【评价】在上述实验操作步骤________中有不正确的操作,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苏打水呈弱碱性。人体内环境是弱碱性。我们每天吃的大多食物都是酸性。因此,需要进行酸碱平衡。
探究二:苏打水的主要成分。
【提出猜想】苏打水主要成分是含有碳酸氢根的钠盐。
【设计实验】
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③ | 倒入少量苏打水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 |
④ |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__________________ |
【得出结论】
(1)苏打水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
(2)写出编号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请再举出碳酸氢钠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6.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进行了如下探究:
(1)写出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此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初步验证】在烧杯中取少量液体滴加无色酚酞,发现没有颜色的变化。
【得出结论】此溶液中一定不含________。
【进行实验】
【结论】溶液中溶质含有氯化钠和氯化氢。
【交流与反思】
(2)烧杯中的废液加入________(填写试剂名称)处理后才可以倒入到指定的容器中。
(3)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用途很多,请你写出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此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初步验证】在烧杯中取少量液体滴加无色酚酞,发现没有颜色的变化。
【得出结论】此溶液中一定不含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用玻璃棒蘸取烧杯中液体滴在pH试纸上 | pH________(填“<”“>”“=”)7 |
② | 将烧杯中液体倒少量到盛有碳酸钠的试管中 | ____________ |
【结论】溶液中溶质含有氯化钠和氯化氢。
【交流与反思】
(2)烧杯中的废液加入________(填写试剂名称)处理后才可以倒入到指定的容器中。
(3)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用途很多,请你写出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题- (共1题)
7.
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丙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
①一定含有的物质:指示剂、水、硫酸钠、碳酸钙.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丽认为: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小明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平认为:只有氢氧化钠
你认为可能的是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芳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以上三个同学的猜想,通过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芳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1)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丙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
①一定含有的物质:指示剂、水、硫酸钠、碳酸钙.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丽认为: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小明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平认为:只有氢氧化钠
你认为可能的是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芳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以上三个同学的猜想,通过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芳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 预计现象 | 预计结论 |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 ①有白色溶液,溶液呈红色 | 小丽的猜想正确 |
② | 小明的猜想正确 | |
③ | 小平的猜想正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