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7106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4/6/27

1.简答题(共1题)

1.
(7分)学过金属活动性后,秦思同学通过实验探究锌粉与硝酸亚铁和硝酸银两种盐溶液的反应。实验现象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硝酸亚铁与硝酸银的混合溶液
100g
100g
100g
100g
锌粉
2g
3.25g
m
9.75g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后的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向滤渣中加入100 g稀盐酸后的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现象与第三次相同
(1)第四次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此次滤液中的溶质是
(3)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第二次实验中置换出金属银的质量(x)的比例式  
(4)若第三次实验锌与两种盐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m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5)若向第三次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6)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配制第四次实验中与滤渣恰好完全反应所需的稀盐酸,则需要浓盐酸与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共10题)

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3.
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4.
松花江特大桥边跨工程提前竣工,预计7月中下旬,松花江特大桥主桥将全部合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建桥使用的钢属于金属材料
B.建桥只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C.在钢铁表面镀铬及制成合金都能起到防锈的作用
D.高炉炼铁的过程中焦炭既是提供热能的原料又是还原剂
5.
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食盐在水中消失不见
氯化钠分子分散到水分子中
B
经过丁香花,花香沁人心脾
粒子不断运动
C
1L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
水分子间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
一氧化碳有毒而二氧化碳无毒
分子的结构不同
 
6.
反式脂肪酸(化学式为C18H34O2)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它对人类健康有害,主要表现为降低记忆、容易发胖、影响发育、形成血栓等。在日常生活中,口感香、脆、滑的多油食物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如薄脆饼干、焙烤食品、面包、炸薯条、现制奶茶等。我们应尽量远离这些食品。下列有关反式脂肪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式脂肪酸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7:1
B.反式脂肪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反式脂肪酸分子中含有54个原子核
D.反式脂肪酸分子中碳、氧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比为9:1
7.
下列应用或相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2 KMnO4K2MnO2+MnO2+O2↑分解反应
B.溶洞的形成CaCO3+ H2O + CO2= Ca(HCO3)2化合反应
C.用盐酸除水垢Mg(OH)2 +2HCl=" Mg" Cl 2+ H 2O复分解反应
D.高炉炼铁的主要反应2C + Fe3O4高温3Fe +2CO2↑置换反应
8.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0℃甲、乙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无晶体)升温到4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C.t℃时,60g丙完全溶解可配制出160g丙的饱和溶液
D.40℃时,甲、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不相等
9.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
操作方法
A
烧碱溶液
纯碱
过量的石灰水
过滤
B
高锰酸钾

足量汽油
溶解、过滤、烘干
C

铁锈
过量硫酸
过滤、洗涤
D
氧气
水蒸气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10.
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健康人胃液的pH值为1.5~1.9
B.锌是微量元素,缺锌会引贫血。锌的主要食物来源有海产品、瘦肉、奶类等
C.防止汞、铅、镉等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侵害是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
D.亚硝酸钠有咸味,替代食盐用于烹调能促进身体健康
11.
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水资源仅分为海水和陆地淡水两种,节约水资源就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
B.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不仅能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同时能彻底杜绝环境污染
C.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焚烧聚氯乙烯都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D.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21%,目前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

3.选择题(共8题)

12.按规律,填一填.

9876,8765,7654,{#blank#}1{#/blank#},{#blank#}2{#/blank#}.

14.和5999相邻的两个数是{#blank#}1{#/blank#}和{#blank#}2{#/blank#}.
15.填上合适的数字.

696>{#blank#}1{#/blank#}91

16.填上合适的数字.

696>{#blank#}1{#/blank#}91

17.填上合适的数字.

4{#blank#}1{#/blank#}5<452

18.估一估,填一填(十、百、千).
19.填上合适的数字.

563{#blank#}1{#/blank#}<5637

4.填空题(共4题)

20.
下图是甲烷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的微观模拟图:

(1)在图B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_____;
(2)A是化合物,你判断的微观依据是_____;
(3)结合该图示解释由B到C变化的实质是_____。
21.
(2分)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广泛运用于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目前我国的稀土年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60%以上出口到国外。我国在稀土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乱采滥挖等问题。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目的是(1) ,请写出一条符合上述目的的建议(2)
22.
(4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1)从分液漏斗加入一定量液体,立即关闭活塞,打开弹簧夹,A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2)未恢复至室温,即关闭弹簧夹,B瓶中产生现象的原因是     
  
23.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合理选择食物的指南。

我们每天通过摄入奶类补充的营养素的主要作用是(1)    
 。蔬菜、水果等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施加的一种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的有机氮肥的化学式是(2)     ,它有促进植物(3)   
的作用。一些豆科植物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能被作物吸收的氮的化合物,其反应可看作是氮气、碳、水在根瘤菌的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氨(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是(5)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8道)

    填空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