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保护空气,提倡“低碳”,减少温室效应,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

(1)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B.利用降温、加压将二氧化碳分离是化学变化
C.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产物是混合物
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物质燃烧都有二氧化碳产生
(2)甲醇化学式是CH4O,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甲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是_____(填字母)。
A.甲醇(CH4O) B.乙醇(C2H6O) C.乙醛(C2H4O) D.甲醛(CH2O)
(4)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这样做有利于___________。

(1)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B.利用降温、加压将二氧化碳分离是化学变化
C.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产物是混合物
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物质燃烧都有二氧化碳产生
(2)甲醇化学式是CH4O,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甲醇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是_____(填字母)。
A.甲醇(CH4O) B.乙醇(C2H6O) C.乙醛(C2H4O) D.甲醛(CH2O)
(4)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这样做有利于__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①CO;②CO2;③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填“①”、“②”或“③”)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m1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填“①”、“②”或“③”)成立。
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产生CO,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原因二: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对其可能原因有同学提出下列分析,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
A.装置漏气 B.生成的CO2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C.澄清石灰水吸收CO2效果不好 D.装置内还有CO2气体未被吸收
按本装置进行实验,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
(定量分析)6克碳与一定质量的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完全被足量的石灰水吸收,可得到沉淀________克。(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①CO;②CO2;③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称量对象 | 反应前质量 | 反应后质量 | 质量差 |
试管+固体混合物 | M1 | M2 | △m1即(M1﹣M2) |
烧杯+澄清石灰水 | M3 | M4 | △m2即(M4﹣M3) |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填“①”、“②”或“③”)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m1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称量对象 | 反应前质量 | 反应后质量 | 质量差 |
试管+固体混合物 | 69.89g | 65.49g | △m1 |
烧杯+澄清石灰水 | 118.9g | 122.6g | △m2 |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填“①”、“②”或“③”)成立。
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产生CO,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原因二: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对其可能原因有同学提出下列分析,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
A.装置漏气 B.生成的CO2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C.澄清石灰水吸收CO2效果不好 D.装置内还有CO2气体未被吸收
按本装置进行实验,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
(定量分析)6克碳与一定质量的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完全被足量的石灰水吸收,可得到沉淀________克。(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单选题- (共13题)
3.
在不同时刻,某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甲的质量/g | 乙的质量/g | 丙的质量/g | 丁的质量/g |
反应前 | 64 | 10 | 1 | 16 |
t时刻 | 32 | a | | |
反应后 | 0 | 42 | b | 48 |
A.a等于32,b等于1 |
B.甲是反应物,乙和丁是生成物,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
C.丙可能是催化剂 |
D.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
5.
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相应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一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碳 | 将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 |
B | 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碳 | 隔绝空气加强热 |
C | 鉴别氢气和甲烷 |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
D | 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 把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A.A | B.B | C.C | D.D |
6.
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 B.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
C.此法可以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 D.此反应有单质参加 |
11.
将CO2、CO、H2O、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浓硫酸(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
A.N2 | B.CO2和N2 | C.H2和N2 | D.CO2和CO |
13.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因用电器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 B.在冰箱里放入活性炭,除去冰箱里异味 |
C.室内烤火取暖,放一盆水防止CO中毒 | D.档案室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
15.
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以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A.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 B.生活生产中以原煤为原料 |
C.植被破坏,粉尘随风飘扬 | D.汽车排放的尾气 |
4.选择题- (共1题)
5.填空题- (共1题)
17.
(1)请用“H、O、C、S”等元素组成合适的化学式进行填空:
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②煤燃烧会生成造成酸雨的气体是_____
③常用作灭火的气体是__________
④最理想、最清洁的燃料是____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无中生有”:相同条件下,向A、B两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如图1所示,抽开毛玻璃片,瓶口对紧,颠倒几次,使两种气体充分混合。一会儿,观察到两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硫原子,上述反应过程可用如图2表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②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_____。
③已知:相同条件下,相等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反应完毕,瓶中剩余的气体为_____。
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
②煤燃烧会生成造成酸雨的气体是_____
③常用作灭火的气体是__________
④最理想、最清洁的燃料是_________
(2)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无中生有”:相同条件下,向A、B两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如图1所示,抽开毛玻璃片,瓶口对紧,颠倒几次,使两种气体充分混合。一会儿,观察到两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用“



②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_____。
③已知:相同条件下,相等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反应完毕,瓶中剩余的气体为_____。
6.实验题- (共1题)
18.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现有仪器如下图所示(导管、橡皮塞等未画出):
(识别仪器)写出仪器i的名称______;
(实践研究)
(1)某同学选用a、c、d、f、j等组装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上述仪器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一定用不到的是_______(填仪器编号),该发生装置也可用于制取氢气,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若要用如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从______(填“a”或“b”)导管通入,并用此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

(4)查阅资料发现,氧化铜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现有一根洁净的铜丝,实验前先将其绕成螺旋状,然后将其灼烧(2Cu+O2
2CuO)。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图所示(己略去夹持装置):

① 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作用是_____(填字母)。
A.收集到更多的O2 B.加快反应速率 C.没有影响
② 改进后的发生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5)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A~G所示装置对氨气的制取、性质进行探究:

①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氨气的性质,D处应选择的最佳收集装置为_____(填“E”、“F”或“G”)。
③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

(识别仪器)写出仪器i的名称______;
(实践研究)
(1)某同学选用a、c、d、f、j等组装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上述仪器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一定用不到的是_______(填仪器编号),该发生装置也可用于制取氢气,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若要用如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从______(填“a”或“b”)导管通入,并用此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已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

(4)查阅资料发现,氧化铜可以用作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现有一根洁净的铜丝,实验前先将其绕成螺旋状,然后将其灼烧(2Cu+O2


① 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作用是_____(填字母)。
A.收集到更多的O2 B.加快反应速率 C.没有影响
② 改进后的发生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5)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形成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A~G所示装置对氨气的制取、性质进行探究:

①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氨气的性质,D处应选择的最佳收集装置为_____(填“E”、“F”或“G”)。
③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