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1题)
1.
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主要流程如图:

(1)过程Ⅰ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得到氮气,该过程发生的是_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过程Ⅱ中,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为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名称)。
(3)过程Ⅳ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过程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过程Ⅲ中发生的反应为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和另一种氧化物W,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并列式计算当有20.4t氨气参加反应时理论上生成的一氧化氮的质量。

(1)过程Ⅰ是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得到氮气,该过程发生的是_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过程Ⅱ中,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为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名称)。
(3)过程Ⅳ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过程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过程Ⅲ中发生的反应为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和另一种氧化物W,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并列式计算当有20.4t氨气参加反应时理论上生成的一氧化氮的质量。
2.计算题- (共1题)
2.
小明同学利用以下材料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
材料:1瓶(500 mL)纯净水、5g蔗糖(C12H22O11)、1. 5 g小苏打(NaHCO3)、1.5 g柠檬酸(C6H8O7)。
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的反应为3NaHCO3 +C6H8O7=C6H5O7Na3+3H2O+3CO2↑
(1)NaHCO3由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
(2)蔗糖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柠檬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4)加入柠檬酸后,立即旋紧瓶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自制汽水的溶质有C6H5O7Na3、CO2、C12H22O11和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材料:1瓶(500 mL)纯净水、5g蔗糖(C12H22O11)、1. 5 g小苏打(NaHCO3)、1.5 g柠檬酸(C6H8O7)。
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的反应为3NaHCO3 +C6H8O7=C6H5O7Na3+3H2O+3CO2↑
(1)NaHCO3由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
(2)蔗糖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柠檬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4)加入柠檬酸后,立即旋紧瓶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自制汽水的溶质有C6H5O7Na3、CO2、C12H22O11和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3.
过氧化氢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学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的某些性质进行了研究。

Ⅰ.不稳定性
(1)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还测量收集的氧气体积),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为1. 33 g·L–1。实验小组称量了10 g溶质质量分数为 6%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如果将该过氧化氢溶液一次性全部放入锥形瓶中,则选择规格为________mL(选填“50”、“200”或“250"”)的量筒收集氧气较为合适。
(4)实验小组同学还探究了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相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腐蚀性
(查阅资料)H2O2溶液有一定的腐蚀性。
(进行实验)将铜片分别浸泡在以下3种溶液中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
(解释与结论)
(5)实验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6)实验⑤中铜片被腐蚀的反应为Cu + H2O2+ H2SO4=CuSO4+□________,请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交流)
(7)小红同学提出,实验⑤中除发生(6)所给的反应外,还发生了另一个反应导致有细小的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不稳定性
(1)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还测量收集的氧气体积),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为1. 33 g·L–1。实验小组称量了10 g溶质质量分数为 6%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如果将该过氧化氢溶液一次性全部放入锥形瓶中,则选择规格为________mL(选填“50”、“200”或“250"”)的量筒收集氧气较为合适。
(4)实验小组同学还探究了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相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H2O2溶液的浓度% | 30 | 30 | 30 |
H2O2溶液的体积/mL | 6 | 6 | 6 |
温度/℃ | 20 | 35 | 55 |
MnO2的用量/g | 0 | 0 | 0 |
反应时间/min | 40 | 40 | 40 |
收集O2的体积/mL | 0 | 1.9 | 7.8 |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腐蚀性
(查阅资料)H2O2溶液有一定的腐蚀性。
(进行实验)将铜片分别浸泡在以下3种溶液中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下表:
编号 | ④ | ⑤ | ⑥ |
实验 | ![]() | ![]() | ![]() |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 | 无明显变化 | 溶液变蓝,缓慢产生细小气泡 | 无明显变化 |
(解释与结论)
(5)实验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6)实验⑤中铜片被腐蚀的反应为Cu + H2O2+ H2SO4=CuSO4+□________,请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交流)
(7)小红同学提出,实验⑤中除发生(6)所给的反应外,还发生了另一个反应导致有细小的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铜锈的组成和铜生锈的条件。
Ⅰ.探究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①铜锈受热易分解 ②硫酸铜粉末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同学从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锈,按下图所示装置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观察到B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以上现象分析,铜锈中一定含有的元素为铜和________(填元素名称)。
Ⅱ.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推测,铜生锈可能与CO2、H2O和O2有关。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打磨光亮,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5个实验,一周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表:
(解释与结论)
(3)实验中都使用了经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煮沸并迅速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4)得出“铜生锈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___(填编号)。
(5)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6)为验证猜想,请在图中将实验⑤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
(7)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反思与应用)
(8)结合上述实验,你对日常生活中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
Ⅰ.探究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①铜锈受热易分解 ②硫酸铜粉末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同学从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锈,按下图所示装置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观察到B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以上现象分析,铜锈中一定含有的元素为铜和________(填元素名称)。
Ⅱ.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推测,铜生锈可能与CO2、H2O和O2有关。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打磨光亮,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5个实验,一周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表: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实验 | ![]() | ![]() | ![]() | ![]() | ![]() |
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铜丝表面有绿色物质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解释与结论)
(3)实验中都使用了经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煮沸并迅速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4)得出“铜生锈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___(填编号)。
(5)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6)为验证猜想,请在图中将实验⑤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
(7)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反思与应用)
(8)结合上述实验,你对日常生活中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23题)
8.
下列说法中符合“1+1=2”的事实的是( )
A.常温下,1L水和1L酒精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为2L |
B.点燃时,1g硫粉和1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2g |
C.常温下,1g镁粉和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g |
D.常温下,1g氢氧化钠稀溶液和1g硫酸铜稀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g |
11.
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下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C. 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D. 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A. 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C. 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D. 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18.
小刚同学在做“二氧化碳熄灭烛火”实验时,他倾倒二氧化碳后上面的烛火先熄灭了(见下图)。于是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A. 此实验仅能说明CO2不燃烧、不助燃
B. 此实验说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C. 此实验不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 此实验仍能说明CO2不燃烧、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A. 此实验仅能说明CO2不燃烧、不助燃
B. 此实验说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C. 此实验不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 此实验仍能说明CO2不燃烧、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20.
下列有关比较正确的是( )
A.人类利用金属的年代先后顺序:铁>铜 |
B.铁合金中的含碳量:钢>生铁 |
C.铁在不同溶液中的锈蚀程度:河水>海水 |
D.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Fe3O4>Fe2O3 |
22.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即得纯水 |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移除了可燃物 |
C.使用加有洗涤剂的水可去除衣服上的油污 |
D.无法用水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
25.
下列除去杂质选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用燃烧的方法除去CO2气体中少量的CO |
B.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Cl固体中少量的NH4HCO3 |
C.用过量的稀硫酸除去Fe粉中少量的Zn粉 |
D.用过量的稀盐酸除去CaCO3固体中少量的CaCl2 |
26.
将少量乙醇(C2H5OH)完全溶解于汽油中可作为汽车燃料,简称乙醇汽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是由9个原子构成的 |
B.乙醇汽油就是乙醇的汽油溶液 |
C.静置后乙醇汽油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
5.实验题- (共2题)
28.
如图是配制1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图中的数字序号)。
(2)请在图中画出即将向天平左侧托盘上加氯化钠固体进行称量时游码(用“
”表示)的位置。

(3)在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观察到指针轻微的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
(4)实验中需要量取水的体积为_____mL,应选择规格为_____mL(选填“50”、“100”、“200”或“250”)的量筒来量取水。
(5)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
(6)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配制溶液的烧杯事先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D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填图中的数字序号)。
(2)请在图中画出即将向天平左侧托盘上加氯化钠固体进行称量时游码(用“


(3)在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观察到指针轻微的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则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
(4)实验中需要量取水的体积为_____mL,应选择规格为_____mL(选填“50”、“100”、“200”或“250”)的量筒来量取水。
(5)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
(6)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配制溶液的烧杯事先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D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1道)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23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