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向147克稀硫酸中加入锌粉(仅含不容于酸的杂质),所加锌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此过程中产生气体的最大质量是_____g。
(2)原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此过程中产生气体的最大质量是_____g。
(2)原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一)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为_____(填字母)。
(3)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一面为光滑面,另一面为磨砂面,收集气体时用玻璃片的_____盖好集气瓶(填“光滑面”或“磨砂面”)。
(二)题中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收集在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我们共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2)[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3)[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猜想二:废液中的溶质有CaCl2和_____(填化学式)。
(4)(实验与结论)①甲同学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做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是正的。
②你认为甲同学的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猜想是正确的,理由是_____。
③如果要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你做对比实验时选择加入的试制是_____,实验时装有废液的试管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1)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利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为_____(填字母)。
(3)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一面为光滑面,另一面为磨砂面,收集气体时用玻璃片的_____盖好集气瓶(填“光滑面”或“磨砂面”)。
(二)题中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收集在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我们共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2)[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3)[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猜想二:废液中的溶质有CaCl2和_____(填化学式)。
(4)(实验与结论)①甲同学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做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是正的。
②你认为甲同学的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猜想是正确的,理由是_____。
③如果要证明猜想一是正确的,你做对比实验时选择加入的试制是_____,实验时装有废液的试管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单选题- (共14题)
5.
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Fe与稀HCl:2Fe+6HCl=2FeCl3+3H2↑ |
B.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
C.Ba(OH)2溶液与稀H2SO4:Ba(OH)2+H2SO4=BaSO4↓+2H2O |
D.AgNO3溶液与稀HCl:AgNO3+HCl=AgCl↓+HNO3 |
6.
以下对不同工业废水的处理措施及对应的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 处理措施 | 方法 |
A | 纯碱 | 加石灰水 | 蒸馏法 |
B | 氯化铜 | 加硫酸钠 | 过滤法 |
C | 不溶性颗粒物 | 加明矾 | 结晶法 |
D | 异味物质 | 加活性炭 | 吸附法 |
A.A | B.B | C.C | D.D |
7.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
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 |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D.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8.
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B. 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C. 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D. 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A. 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B. 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C. 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D. 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9.
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铕(Eu)是一种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铕属于非金属元素 | B.铕的原子序数是63 |
C.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 | 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 |
10.
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 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
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
12.
下列关于铁、锌、铜三种金属及其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
B.黄铜(铜与锌的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铜 |
C.可以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 |
D.可以用稀硫酸鉴别锌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13.
肉类的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有资料显示,pH与肉类新鲜度的关系如下表,则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如何变化( )
名称 | 新鲜肉 | 次鲜肉 | 变质肉 |
pH | 5.8﹣6.2 | 6.3~6.6 | >6.6 |
A.不变 | B.变强 | C.变弱 | D.无法确定 |
14.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
4.填空题- (共4题)
17.
汽车尾气在装有催化剂的净化器中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1)①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②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煤燃烧时排放出的_____、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是形成股雨的主要气体,可用_____来测定雨水的酸碱度。

(1)①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②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煤燃烧时排放出的_____、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是形成股雨的主要气体,可用_____来测定雨水的酸碱度。
18.
2017年5月,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主要是由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物质,可燃烧。
(1)目前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有_____、石油和天然气等。
(2)甲烷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可燃冰中元素质量比C:H:O为_____。
(4)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与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_____(写一条)。
(1)目前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有_____、石油和天然气等。
(2)甲烷属于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可燃冰中元素质量比C:H:O为_____。
(4)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与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_____(写一条)。
19.
回答下列问题:
(1)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由N、H、Cl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盐的化学式是_____。
(3)纯棉毛巾、真丝围巾、羊毛衫、塑料拖鞋等物品中,属于合成材料制品的是_____。
(4)油锅着火了,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_____。
(5)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做饭时间到饭菜的香味,是因为_____。
(6)CO2中“2”表示的意义是_____。
(1)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由N、H、Cl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盐的化学式是_____。
(3)纯棉毛巾、真丝围巾、羊毛衫、塑料拖鞋等物品中,属于合成材料制品的是_____。
(4)油锅着火了,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_____。
(5)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做饭时间到饭菜的香味,是因为_____。
(6)CO2中“2”表示的意义是_____。
20.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_______。
(2)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_______的相等。
(3)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3℃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_______。
(2)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_______的相等。
(3)t3℃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3℃时,将等质量a和b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a>b | B.a=b | C.a<b | D.不能确定 |
5.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