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6237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7

1.综合题(共2题)

1.
氧气是我们身边无法离开的物质。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Ⅰ.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再认识:

(1)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燃烧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
(2)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②________,装置内氧气有剩余;
(3)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2),通过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
(4)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3),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131mL
90.0mL
63.6mL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Ⅱ.氧气的制备:

(1)写出如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用该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时有一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
(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时,利用下列流程分离并回收充分反应后的剩余固体,回答下列问题(氯化钾可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

①操作m的名称是________;操作m和操作n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操作m中该仪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②在分离并回收到剩余固体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_____(填字母序号)。
A.提高实验效率 B.保证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C.节约能源
③若测得回收到的氯化钾固体质量比理论值小,原因可能是________。
A.氯化钾没有完全溶解即过滤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器皿上粘有的氯化钾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Ⅲ.氧气的收集:
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是否有差异,做了如下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三瓶氧气,井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见表。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集气法
 氧气浓度%
 79.6
 79.7
 79.9
 90.0
 89.8
 89.3
 氧气平均浓度%
 79.7
 89.7
 
(1)小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以能使放置在集气瓶瓶口的带火星木条复燃为氧气集满的标准;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为氧气集满的标准。
(2)以上两种方法中,用__________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3)不考虑操作因素,排水集气法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不能达到100%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4)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
C.当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时,集气瓶内还有空气
A.当氧气进入集气瓶时,瓶内空气与进入的氧气相互扩散
Ⅳ.氧气的性质:
(1)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实验时集气瓶底部要放少量水或细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镁带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2.
二氧化碳一直备受人类关注,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①海洋能吸收二氧化碳,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焚烧秸秆  B.利用太阳能、风能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2)小明同学利用装修后剩下的大理石碎片进行相关实验,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方法有多种,下列方法和现象能说明该装置不漏气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填空)。
A.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下端形成液封,继续加水一段时间,长颈漏斗内形成稳定的水柱;
B.先向长颈漏斗中注水使下端形成液封,在右侧导管口连接注射器,用力拉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
C.先向长颈漏斗中注水使下端形成液封,在右侧导管口连接注射器,用力推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D.将导管浸入水中,双手捂住锥形瓶外壁,观察到导管口没有气泡;
②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若将A装置换成B装置,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
③图E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其中底部刺小孔的眼药水瓶下部可浸入白醋,它相当于上图中的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④若用右图D装置收集CO2,应将A装置的导管与D装置的导管________(选填“a”或“b”)相连接。检验该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⑤D装置还可以用于检验气体:如检验某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瓶中预先装入_________,然后将气体从________(填a或b)通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三个实验。

①小明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见装置I),并轻轻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
②如图所示,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应选用________装置(填字母序号)效果更好,该实验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
③验证CO2能否与NaOH、Ca(OH)2反应。
a.关闭K1 , 打开K2 , 缓缓通入600mL CO2 , L、M容器中均无明显现象;
b.打开K1 , 打开K2 , 继续通入CO2 , M容器中出现浑浊。
根据上述现象,可推断CO2_____ (填字母序号)
A.一定能与NaOH反应 B.可能与NaOH反应
C.一定能与Ca(OH)2反应 D.可能与Ca(OH)2反应

2.单选题(共19题)

3.
下列化学家中,发现元素周期律并制出元素周期表的是(  )
A.道尔顿B.拉瓦锡
C.阿伏加德罗D.门捷列夫
4.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一氧化碳用作燃料   ②石墨用作电极   ③氧气用于气焊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  ⑤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5.
“低碳”是全世界的主题。以下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实现“低碳”,从而更好地通过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B.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的反应产物是混合物
C.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D.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等
6.
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烧制陶罐B. 雕刻石像C. 水车灌溉D. 预报地震
7.
酒精是实验室常用的燃料,它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发出大量的热,这个变化可以表示为:酒精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是分解反应B.这是化合反应
C.这是氧化反应D.这是物理变化
8.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铜 液氧B.澄清石灰水 石灰石C.洁净的空气 蒸馏水D.氦气 雪碧
9.
空气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B.分离液态空气可制得无色氮气和淡蓝色的液态氧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10.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到绿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生成了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1.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D.铁丝在一定浓度的氧气中才能燃烧
12.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光合作用B.粮食酿酒C.钢铁生锈D.木炭燃烧
13.
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区别方法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氧气和空气(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内)B.白酒和食醋(闻气味)
C.二氧化碳与氮气(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D.蒸馏水与食盐水(看颜色)
14.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不正确的是()
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B.反应原理都是分解反应
C.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D.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5.
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与空气成分无关的是
A.碳酸氢铵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减少
B.食物放置时间长了会变质
C.澄清石灰水放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表面会有一层白膜
D.钢铁在空气中生锈
16.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
C.蒸发溶液D.加热一定量的液体
17.
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
B.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
D.蒸发时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用镊子小心的将块状固体放入垂直的试管中
C.用100mL量筒量取9.5mLNaCl溶液
D.用托盘天平称量某固体样品的质量为5.00克
19.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是我国生态环境部3月23日发布的2018年环境日主题。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上述主题不相符的是(   )
A.重复使用某些塑料袋B.垃圾分类回收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D.用淘米水浇花
20.
下列仪器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
A.量筒B.烧杯C.试管D.集气瓶
21.
把分别盛满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B. 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C. 不可以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
D. 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方法收集丙气体

3.选择题(共1题)

22.,n∈N,
          (    )

4.多选题(共1题)

2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电池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D.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它们是相同的物质

5.填空题(共2题)

24.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所涉及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1)氮气、氧气、氦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空气的成分。

图中a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__;通电时发出有色光的是_______;供给呼吸的是________。   
(2)空气中主要组分的沸点如下表:
组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沸点(℃)
-195.8
-183.0
-78.5
 
空气是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原料,工业制氧气属于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将液态空气升温至-195℃,收集逸出的物质,此时逸出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继续升温至-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做灯火实验
B.二氧化碳有毒,含量过高时会使人死亡
C.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周围有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D.空气中各成分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25.
用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数字序号填空。 
①干冰   ②氮气   ③镁粉   ④红磷   ⑤氧气   ⑥金刚石
(1)可用于充填灯泡的是_______ ;(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 (3)可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_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气体是______;(5)可制作烟花的是_______; (6)可用于发令枪的是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