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研究小组为了测定某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含量,称取2.00g该样品,加热,收集产生的氧气,在该条件下测得的氧气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

①2KCIO3==2KCl+3O2↑
②该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40g/L
③样品中杂质不参与化学反应
计算:(1)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____(精确到0.1g)。

①2KCIO3==2KCl+3O2↑
②该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40g/L
③样品中杂质不参与化学反应
计算:(1)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____(精确到0.1g)。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碘化钾(KI)是白色固体,保存不当会被氧化为单质碘(I2)而泛黄变质。
化学小组查得以下资料:
I.对于碘化钾变质的原理,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甲:4KI+O2+2CO2=2K2CO3+2I2 乙:4KI+O2+2H2O=4KOH+2I2
II.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
II.K2CO3与稀疏酸的反应与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类似。为探究碘化钾变质原理的合理性,开展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1]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小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往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能得出“反应甲是造成碘化钾变质的原因”的结论,因为有可能是反应乙生成的KOH继续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实验2]按图①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
(2)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实验3]按图②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
查阅文献获知,常温下某些气体和固体反应须在潮湿环境中进行。化学小组图①图②据此改进实验,很快观察到固体泛黄的现象。
(3)简述化学小组改进实验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化学小组得出结论:碘化钾固体泛黄变质是碘化钾与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化学小组查得以下资料:
I.对于碘化钾变质的原理,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甲:4KI+O2+2CO2=2K2CO3+2I2 乙:4KI+O2+2H2O=4KOH+2I2
II.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
II.K2CO3与稀疏酸的反应与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类似。为探究碘化钾变质原理的合理性,开展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1]取适量碘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小一段时间,观察到固体泛黄。往泛黄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化学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能得出“反应甲是造成碘化钾变质的原因”的结论,因为有可能是反应乙生成的KOH继续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实验2]按图①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
(2)据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实验3]按图②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数日后,观察到碘化钾固体无泛黄现象。
查阅文献获知,常温下某些气体和固体反应须在潮湿环境中进行。化学小组图①图②据此改进实验,很快观察到固体泛黄的现象。
(3)简述化学小组改进实验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化学小组得出结论:碘化钾固体泛黄变质是碘化钾与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流程题- (共1题)
3.
有人用经过粉碎的含较多杂质的粗铜,通过下列步骤制取硫酸铜晶体。

(1)若步骤①灼烧温度过高会产生副产物氧化亚铜(铜为+1价),其化学式为_________。
(2)步骤②中,铜与稀硫酸不能直接发生置换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
(3)写出步骤②中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反应途径I和II,分别有下列反应发生:
途径I:2Cu+O2+2H2SO4
=2CuSO4+2H2O
途径II:Cu+H2O2+H2SO4=CuSO4+2H2O
请选择你认为更适合于实际应用的途径,并说明理由:________。
(5)根据下图,步骤④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

(1)若步骤①灼烧温度过高会产生副产物氧化亚铜(铜为+1价),其化学式为_________。
(2)步骤②中,铜与稀硫酸不能直接发生置换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
(3)写出步骤②中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反应途径I和II,分别有下列反应发生:
途径I:2Cu+O2+2H2SO4

途径II:Cu+H2O2+H2SO4=CuSO4+2H2O
请选择你认为更适合于实际应用的途径,并说明理由:________。
(5)根据下图,步骤④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1题)
4.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OH-,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
B.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
C.置换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D.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溶液能导电也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
5.
西达本胺是一种抗癌物质,其化学式カC22H19FN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达本胺属于混合物 |
B.西达本胺是由碳、氢、氮、氧五种原子构成 |
C.西达本胺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2:19 |
D.西达本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6.
某同学为了探究微粒总在不断运动,设计如右图所示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甲一浓氨水 乙一石蕊溶液 | B.甲一浓氨水 乙一酚酞溶液 |
C.甲一浓盐酸 乙一酚酞溶液 | D.甲一浓盐酸 乙一石蕊溶液 |
8.
常温下,往盛放适量M物质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物质并充分搅拌。下图横坐标x表示N物质的质量,纵坐标y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见下表)。下列实验与图像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M | N | y |
A | 水 | 浓硫酸 | 溶液的温度 |
B | 二氧化锰 | 过氧化氢溶液 | 气体的质量 |
C | 饱和氯化钠溶液 | 氯化钠 |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D | 硫酸铜溶液 | 铁粉 | 溶液的质量 |
A.A | B.B | C.C | D.D |
11.
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25g甲充分溶解于100g水中,配得甲的饱和溶液 |
B.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甲 |
C.将甲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可析出晶体 |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5.填空题- (共5题)
15.
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1)从微观角度
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下图所示。金原子①反应微观模型中,有_________种单质分子。

②反应过程中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③金原子对_______(填“CO”或“H2O")起吸催化作用。
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从能量变化角度(借用下图装置分别进行下列实验,认识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①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会引起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此时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将一定量的下列某物质溶于烧杯中的冷水,其中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_________
(1)从微观角度
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下图所示。金原子①反应微观模型中,有_________种单质分子。

②反应过程中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③金原子对_______(填“CO”或“H2O")起吸催化作用。
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从能量变化角度(借用下图装置分别进行下列实验,认识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①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会引起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此时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将一定量的下列某物质溶于烧杯中的冷水,其中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_________
A.氯化钠 | B.硝酸铵 | C.氢氧化钠 |
16.
2018年1月,厦门地铁I号线正式开通,地铁II号线、II号线、IV号线也将陆续开通。某同学采用“地铁线路图”的形式,将不同物质的转化关系表示如下图(图中→表示物质的转化关系)。
..
(1)图中已知的6中物质中,可作燃料的是_______。
(2)通过CH4或CO2的转化可以完成“I号线到II号线的换乘”,请任选一转化完成“换乘”,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已知“H2O→Z”发生分解反应,X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与Z相同,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4)若为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写出上述转化中生成Y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图中已知的6中物质中,可作燃料的是_______。
(2)通过CH4或CO2的转化可以完成“I号线到II号线的换乘”,请任选一转化完成“换乘”,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已知“H2O→Z”发生分解反应,X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与Z相同,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4)若为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写出上述转化中生成Y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7.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1)在钢铁表面涂油,可以防止钢铁生锈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
(2)电动车蓄电池中所用的电解液是质量分数约为28%的硫酸,用30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8%的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
(3)只用一种试剂就能一次性判断金属银、铝、锌的活动性顺序,该试剂是__________(填字母)。
(1)在钢铁表面涂油,可以防止钢铁生锈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
(2)电动车蓄电池中所用的电解液是质量分数约为28%的硫酸,用30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8%的硫酸,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
(3)只用一种试剂就能一次性判断金属银、铝、锌的活动性顺序,该试剂是__________(填字母)。
A.AgNO3溶液 | B.Al2(SO4)3溶液 | C.ZnSO4溶液 |
18.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来区分硬软水。
(2)自来水厂常用活性炭来净水,活性炭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 作用。
(3)水电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 。
(4)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应将_________沿烧杯壁缓缓地注入盛有________的烧杯中。
(5)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_________。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来区分硬软水。
(2)自来水厂常用活性炭来净水,活性炭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 作用。
(3)水电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 。
(4)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应将_________沿烧杯壁缓缓地注入盛有________的烧杯中。
(5)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_________。
19.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的物质,如秸秆、蔗渣等。闽籍科学家张俐娜发明了一种快速溶解农业废弃物的“神奇溶剂”。该“神奇溶剂”中氢氧化钠、尿素和水的质量比为7:12:81。
(1)“神奇溶剂”是一种溶液,其溶质有_________。
(2)某次生产需用到100kg“神奇溶剂”。现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和尿素来配制,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1)“神奇溶剂”是一种溶液,其溶质有_________。
(2)某次生产需用到100kg“神奇溶剂”。现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和尿素来配制,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6.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1道)
填空题:(5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