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2.科学探究题- (共2题)
2.
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表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___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4)已知碳能够加快铁的生锈速度,小明想通过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_______。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1位)。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___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4)已知碳能够加快铁的生锈速度,小明想通过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_______。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1位)。
3.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由此猜测: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_____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由此猜测: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_____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 验 操 作 | 实 验 现 象 |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 产生白色沉淀。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 验 操 作 | 实 验 现 象 | 实验结论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3.简答题- (共1题)
4.
为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某化学社团设计了如下实验:取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装置如图所示,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要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填名称)发生反应的结果。
(2)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________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填名称)发生反应的结果。
(2)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________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4.单选题- (共18题)
5.
下列对置换反应的总结中,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置换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
B.置换反应的生成物中肯定有化合物 |
C.置换反应发生时一定有化合价的改变 |
D.单质与化合物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
6.
把一定质量的锌和镁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m表示氢气的质量,t表示反应时间),则投入的锌和镁的质量比是( )


A.1∶1 |
B.24∶65 |
C.65∶24 |
D.无法确定 |
7.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无现象,则溶液一定呈中性 |
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
D.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8.
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见的铁制品大多由铁合金制成 |
B.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H2和FeCl3 |
C.赤铁矿是常见的铁矿石 |
D.地壳里金属元素的含量铁元素居第二位 |
15.
小华将一张滤纸在某示剂中浸泡后晾干,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棒在上面写“化学”两字,立刻显红色。再将其悬挂于铁架台上,并在滤纸的下方(如图)放置一个盛有某溶液的烧杯,过一会儿,发现红色的字消失,则滤纸上的指示剂和烧杯中的溶液分别是()

| A | B | C | D |
滤纸上的指示剂 | 酚酞溶液 | 酚酞溶液 | 石蕊溶液 | 石蕊溶液 |
烧杯中的溶液 | 浓氨水 | 浓盐酸 | 浓氨水 | 浓盐酸 |

A.A |
B.B |
C.C |
D.D |
18.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酸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B.酸、碱在水溶液中都可解离出带电的粒子 |
C.在实验室,常用浓硫酸来干燥某些气体 |
D.医疗上的生理盐水是0.9%的纯碱溶液 |
21.
我市一家企业生产的“土豆农膜”是一种新型环保农膜,在塑料中添加土豆淀粉,可被细菌和微生物释放的酶分解,使塑料呈多孔状+强度下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塑料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 B.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
C.该新型农膜有助于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 | D.土豆农膜容易降解 |
2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工业上采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
②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①工业上采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
②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A.②③⑤⑥ | B.①②④⑥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5.选择题- (共2题)
6.填空题- (共5题)
25.
若6.5克锌与10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100克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其质量是_____,溶剂的化学式是______,其质量为_____。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其质量为______。
(1)在100克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其质量是_____,溶剂的化学式是______,其质量为_____。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其质量为______。
27.
在Cu(NO3)2、Al(NO3)3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上滴加稀硫酸时有气泡产生,则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____;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原混合溶液的质量____(填“大”或“小”);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8.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厨房里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1)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蔬菜 B.牛奶 C.大米
(2)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的功能;
(3)厨房中的下列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塑料保鲜膜 B.橡胶手套 C.棉布围裙
(4)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 (填“食醋”或“食盐水”)。
(1)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蔬菜 B.牛奶 C.大米
(2)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的功能;
(3)厨房中的下列物品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塑料保鲜膜 B.橡胶手套 C.棉布围裙
(4)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壶中水垢的物质是 (填“食醋”或“食盐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