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A、B、C、D、E、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根据它们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白烟E:_____;气体乙_____.
(2)检验集气瓶内气体甲的操作方法是_____.
(3)在反应③中,固体B起_____作用.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①:_____;_____反应;
反应②:_____;_____反应;
反应④:_____;_____反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白烟E:_____;气体乙_____.
(2)检验集气瓶内气体甲的操作方法是_____.
(3)在反应③中,固体B起_____作用.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①:_____;_____反应;
反应②:_____;_____反应;
反应④:_____;_____反应.
2.计算题- (共1题)
2.
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25.0g珍珠粉样品,进行四次高温煅烧、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重复操作(杂质不参加反应),记录数据如下: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g。
(2)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写出计算过程)
操作次数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剩余固体质量(g) | 21.6 | 19.2 | 16.2 | 16.2 |
试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g。
(2)珍珠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写出计算过程)
3.简答题- (共1题)
3.
(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按要求将下列各组物质的序号填到横线上;①尿素、磷铵、硫酸钾;②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③铜、钢材、铝合金;④无机盐、糖类、维生素;⑤天然气、汽油、煤.
常用作燃料的是_____;常见的金属材料是_____;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人类重要的营养素是_____;常用的化学肥料是_____.
(2)锂(Li)电池因质量轻、能量密度高、充电快被广泛应用.锂原子核内有_____个质子,在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锂离子符号为_____.
常用作燃料的是_____;常见的金属材料是_____;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人类重要的营养素是_____;常用的化学肥料是_____.
(2)锂(Li)电池因质量轻、能量密度高、充电快被广泛应用.锂原子核内有_____个质子,在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1个电子,锂离子符号为_____.
4.综合题- (共1题)
4.
某兴趣小组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设计了如图操作流程:请回答:

(1)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加入过量Ca(OH)2的目的是_____
(2)滤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加热浓缩、_____、过滤.
(3)探究变质NaOH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设计实验)甲组同学:称取20.0g样品,放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直到反应停止,共收集到4.40g二氧化碳.
乙组同学:称取20.0g样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g.
(解决问题)
根据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请你帮助他们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Ca:40 C:12 O:16 H:1 Na:23)
(交流与反思)
在交流时,老师问同学们“能否用上述实验所得的数据计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的同学都一致认为可以.但小明思考后,觉得甲、乙两种方案都不妥,理由是:_____.

(1)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加入过量Ca(OH)2的目的是_____
(2)滤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加热浓缩、_____、过滤.
(3)探究变质NaOH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设计实验)甲组同学:称取20.0g样品,放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直到反应停止,共收集到4.40g二氧化碳.
乙组同学:称取20.0g样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g.
(解决问题)
根据两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请你帮助他们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Ca:40 C:12 O:16 H:1 Na:23)
(交流与反思)
在交流时,老师问同学们“能否用上述实验所得的数据计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的同学都一致认为可以.但小明思考后,觉得甲、乙两种方案都不妥,理由是:_____.
5.单选题- (共14题)
5.
将一小块金属钾放在装水的烧杯中能够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其反应是:2K+2H2O═2X+H2↑( )
A.X是一种氧化物 |
B.X中只含K、O元素 |
C.发生爆炸是氢气燃烧引起的 |
D.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2 |
6.
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Cl Na2CO3H2SO4
B. FeCl3Na2SO4KOH
C. BaCl2AgNO3Na2CO3
D. CuSO4 KNO3Na2SO4
A. NaCl Na2CO3H2SO4
B. FeCl3Na2SO4KOH
C. BaCl2AgNO3Na2CO3
D. CuSO4 KNO3Na2SO4
7.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A.SO2:“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
B.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
C.![]() |
D.S2﹣:“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二价 |
10.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则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的化合物 |
B.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氧化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
C.CO2、SO2均可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
D.点燃可燃物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
11.
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
A. A B. B
鉴别物质 | 实验方法 |
A.过氧化氢和蒸馏水 | 分别加入MnO2,看是否有气泡 |
B.镁和锌 | 分别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 |
C、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
D.活性炭和氧化铜 | 分别投入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
A. A B. B
A.C D. D |
13.
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 |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
14.
已知:某二价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很容易找到单质X |
B.Z能将Y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 |
C.X的氧化物化学式可表示为XO |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Y>X>Z |
16.
已知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被还原的元素化合价降低,被氧化的元素化合价升高。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如图所示利用海水可获得许多化工产品。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第①步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等杂质,加入的试剂顺序为: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
B.第②步中加入的试剂为BaCl2溶液 |
C.第③步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
D.在第④步中溴元素被氧化 |
6.选择题- (共4题)
7.填空题- (共4题)
23.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代半导体材料是硅,主要解决数据运算、存储问题;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以砷化镓为代表,主要解决数据传输问题;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以氮化镓为代表,广泛应用到照明、显示、通讯等各大领域.
材料二:

(1)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____.
(2)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3)硅的重要氧化物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与CO2相差很大(如不溶于水),化学性质与CO2类似(如均可与NaOH溶液反应).写出二氧化硅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第一代半导体材料是硅,主要解决数据运算、存储问题;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以砷化镓为代表,主要解决数据传输问题;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以氮化镓为代表,广泛应用到照明、显示、通讯等各大领域.
材料二:

(1)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____.
(2)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
(3)硅的重要氧化物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与CO2相差很大(如不溶于水),化学性质与CO2类似(如均可与NaOH溶液反应).写出二氧化硅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5.
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水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结构
从微观角度上看,它们都是由_____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_____.(写化学式)
②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认识物质的用途
在偏远的山区,地下水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人们常用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在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使硬水软化.
(1)认识物质的结构
从微观角度上看,它们都是由_____ (填“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_____.(写化学式)
②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为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认识物质的用途
在偏远的山区,地下水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人们常用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在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使硬水软化.
26.
20℃时,取18gKNO3和18gNaCl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各加入5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充分溶解,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所示,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2)甲图中,a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或“=”)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要使乙图中的NaCl溶液恰好变成饱和溶液,需要加入_____gNaCl固体.
(4)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NO3,实验步骤,先加水溶解,再_____,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1)a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2)甲图中,a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或“=”)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要使乙图中的NaCl溶液恰好变成饱和溶液,需要加入_____gNaCl固体.
(4)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NO3,实验步骤,先加水溶解,再_____,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8.实验题- (共1题)
27.
某兴趣小组根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和气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

(1)a仪器的名称是_____;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可选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①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
②加入药品前必须_____,正确操作方法是:用胶皮管将A、C的导管连接,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观察到导管口_____,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则气密性良好.
③放入某药品后加热,发现导管被粉末堵塞,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
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⑤如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填“c”或“d”)通入;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
A、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B、收集O2后,先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再盖上玻璃片
C、停止加热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⑥如图G所示,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①一般选择发生装置B,锥形瓶内的液体应加至_____(填“1”或“2”处).
②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如图H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_____(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无法确定”)熄灭.
(4)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用A装置外,还需连接装_____(填试剂名称)的装置来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1)a仪器的名称是_____;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可选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①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
②加入药品前必须_____,正确操作方法是:用胶皮管将A、C的导管连接,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观察到导管口_____,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则气密性良好.
③放入某药品后加热,发现导管被粉末堵塞,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
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⑤如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填“c”或“d”)通入;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
A、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B、收集O2后,先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再盖上玻璃片
C、停止加热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⑥如图G所示,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①一般选择发生装置B,锥形瓶内的液体应加至_____(填“1”或“2”处).
②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如图H所示,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_____(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无法确定”)熄灭.
(4)若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需用A装置外,还需连接装_____(填试剂名称)的装置来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4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