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重庆一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进行相关探究。
(1)甲组同学用氧化铜与足量的碳粉利用图1所示装置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生成气体中可能有一氧化碳的理由:_____。
(实验与讨论)
①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
②关闭K,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
③甲组同学想除尽生成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_____(填序号)。

(实验求证)
为了检验生成的气体中含有CO,将收集在集气瓶中的气体排出,再通入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中的固体改用用氧化铜,B中溶液仍为澄清石灰水,若A中现象为_____,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
碳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与氧化铜的质量之比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40
(2)乙组同学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H 2+CuO
Cu+H2O)
根据如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A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B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用含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_____(填序号)。
A CuO粉末不干燥 B 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 没有C装置
(1)甲组同学用氧化铜与足量的碳粉利用图1所示装置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生成气体中可能有一氧化碳的理由:_____。
(实验与讨论)
①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
②关闭K,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
③甲组同学想除尽生成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_____(填序号)。

(实验求证)
为了检验生成的气体中含有CO,将收集在集气瓶中的气体排出,再通入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中的固体改用用氧化铜,B中溶液仍为澄清石灰水,若A中现象为_____,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
碳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与氧化铜的质量之比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40
(2)乙组同学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H 2+CuO

根据如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A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B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用含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_____(填序号)。
A CuO粉末不干燥 B 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 没有C装置
2.简答题- (共3题)
2.
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下列情况铁最不容易生锈的是_____(填序号)。
①部分浸没在海水中 ②在潮湿空气中 ③浸没在植物油中
(2)向AgNO3和 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填化学式),一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小文同学为了验证铁、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①将Fe、Ag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②将Fe、Cu分别加入到AgNO3溶液中;③将Fe分别加入到CuSO4、AgNO3溶液中,④将Cu分别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其中可行的是_____(填序号)。
(1)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下列情况铁最不容易生锈的是_____(填序号)。
①部分浸没在海水中 ②在潮湿空气中 ③浸没在植物油中
(2)向AgNO3和 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填化学式),一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小文同学为了验证铁、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四种方案:①将Fe、Ag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②将Fe、Cu分别加入到AgNO3溶液中;③将Fe分别加入到CuSO4、AgNO3溶液中,④将Cu分别加入到FeSO4、AgNO3溶液中,其中可行的是_____(填序号)。
3.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欲使a物质的溶液从M点转化为N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
(3)将P点对应的c物质的溶液升温到t 3℃,其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最小的是_____(填物质序号)。
(5)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1)t1℃时,把80g物质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欲使a物质的溶液从M点转化为N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
(3)将P点对应的c物质的溶液升温到t 3℃,其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最小的是_____(填物质序号)。
(5)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4.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2)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_____。
(3)实验C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_____。
(4)实验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实验E中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实验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2)实验B中水的作用是_____。
(3)实验C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_____。
(4)实验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实验E中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推断题- (共1题)
5.
A﹣J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G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A为红棕色化合物,I为红色单质,B、D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I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反应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I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反应②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
4.计算题- (共1题)
6.
黄铜是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用途广泛。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某黄铜合金的组成,取20g粉末状矿黄铜合金样品,把60g稀硫酸平均分成三等份,分三次(每次20g)加入样品中,均有气体产生,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固体,将其用蒸馏水洗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
计算:
(1)该黄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20g实验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_____。
(3)第二次实验后,将第一、二次实验所得滤液合并(含洗涤用蒸馏水53.7g),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考虑过程中的损失)。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剩余固体的质量/g | 16.75 | 13.5 | 12.4 |
计算:
(1)该黄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20g实验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_____。
(3)第二次实验后,将第一、二次实验所得滤液合并(含洗涤用蒸馏水53.7g),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考虑过程中的损失)。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5.流程题- (共1题)
7.
竖炉炼铁是一种重要的炼铁方法,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赤铁矿属于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竖炉内进行的反应:
a.还原反应室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选择一个)。
b.燃烧室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1)赤铁矿属于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竖炉内进行的反应:
a.还原反应室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选择一个)。
b.燃烧室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加入的铁矿石要进行粉碎,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利用率 |
B.该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高温尾气(CO2和H2O)和CH4 |
C.燃烧室内进行的反应为炼铁提供了大量热量 |
D.竖炉炼铁得到的产品为纯铁 |
6.单选题- (共15题)
8.
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下列有关化学及元素周期表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可以为能源、健康、农业等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
B.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的种类比非金属元素多 |
C.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指导寻找某些特殊的材料 |
D.元素周期表有6个周期、16个族 |
13.
在“宏观一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必备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
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1 |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5:56 |
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
14.
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图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之间关系的形象表示,若整个大圆圈表示纯净物,则下列物质属于Z范围的是

A. 红磷 B. 干冰 C. 氯酸钾 D. 食盐水

A. 红磷 B. 干冰 C. 氯酸钾 D. 食盐水
15.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反应过程的是( )
A.![]() |
B.![]() |
C.![]() |
D.![]() |
16.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B.将硝酸铵加入水中,液体温度明显升高 |
C.把打磨过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
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两端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 |
18.
小蒙同学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
B.将氯化钠直接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上称量 |
C.用20mL量筒分多次量取所需体积的水 |
D.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
19.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液体变红色 |
B.只有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 |
C.喝了汽水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会增大 |
D.二氧化碳有毒,会使人室息 |
2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B.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
C.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可能再溶解其它物质 |
D.同一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
22.
某同学根据铜锈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引起金属铜锈蚀的因素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应该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下列实验中的( )


A.甲和乙 | B.甲和丁 | C.乙和丁 | D.丙和丁 |
7.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简答题:(3道)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