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雅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20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6

1.选择题(共8题)

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 犹(yù)   两(qī)   裂(jūn)   草长飞(yīng)
B. 农(yàn)  骨(luò)  粗(zāo)   销声迹(nì)
C. 海(táng)  然(pián) 山 (mí)  海枯石(làn)
D. 泽(zhāo)  雾(mái) 追(sù)    天衣无(féng)
2.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项是(  )
A. 狩猎  邀请  鸡犬相闻   大测大悟
B. 静穆  晦暗  人情世故   戛然而止
C. 滑翔  枯躁  水尤清冽   窈窕淑女
D. 怠慢  怅惘  海枯石烂   垂珠连珑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了三峡,江面宽阔,眼前豁然开朗
B.这次的演出,集合杰出的艺人同台亮相,其精彩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D.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B. 科技发明和人力资本会推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国家经济的健康。
C. 本届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以“交明相容、民心相通”为主题的金砖国家文化节已经在厦门正式启动。
D. 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刻苦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满芒夏暑相连”点出了夏天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复至、小暑、大暑。
B. 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亲非常担忧。
C.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D. 不少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一味去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手机、服装……等来显示自己生活品质高人一等,这也正是现今名牌泛滥的主要原因。
6.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7.
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
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
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
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
⑤最早起源于元代
A. ④②⑤①③     B. ④②③⑤①     C. ⑤④①②③     D. ⑤①③④②
8.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2.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术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翻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四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十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术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站,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苏醒过来。
【小题2】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小题3】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题4】指出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小题5】阅读第⑤段,请具休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课内阅读(共1题)

10.
文言阅读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
(3)处处之(_____)
(4)便还家(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林     人端视容寂
B.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犹鱼有水也
C. 不复出     万钟于我何加
D. 不知有汉   重修岳阳楼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4】内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1)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4.综合性学习(共1题)

11.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0人)

认识与行为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城镇

 

 

 

初中学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1)从材料一中提取:什么叫“低碳生活”?
(2)从村料二中提取,通过自己的观察,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作答格式是“因为……,所以……”。
(3)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宣言书):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  ),也是种自觉行动。

低碳生活是种生活习惯,(    )。

(4)走进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从我开始,今天你低碳了吗?讨论: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至少列举两种低碳生活方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