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1846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3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光荣”“正确”“懦弱”“友谊”这个词词性相同。
B.“讲解语法”“制造飞机”“种植玉米”“追歼敌人”这几个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句子的主千是“实践是标准”。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寒(jìn)   愧(zuò) 瓦(lì) 风雪途(zài)
B.两(qī)    飞(shù) 粗(zhuō)  惟妙惟(xiāo)
C.轩(xuān)  额(fāng)   跚(pán)   五彩斑(nán)
D.老(yù)    椎(jǐ) 坊(zuò)    销声迹(nì)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项是(  )
A.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才能让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怎样才能使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更有效?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这首先还是归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C.根据财政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直接由行政费支付的会议经费达十亿多元,(有关方面认为实际耗资远大于此)且有与日俱增之势。
D.红经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识,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鄂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梁子区常住人口数量比鄂城区少两倍。
B.阅读课上,我们讨论并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
C.生日那天,我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D.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5.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项是(   ) 
①这会使草场资源因负荷量过重而表竭,先是产草量下降,继而草场开始退化,接着草原植被日趋稀疏低矮。
②目前内蒙古草原每头家高所占草场面积不足联合国沙漠化会议规定的临界放牧面积的三分之一。
③然后地皮硬结破碎,形成众多风蚀破口,在风力作用下导致草场沙漠化。
④联合国沙漠化会议规定,千早草原每头家畜应占有5 亩草地作为临界放牧面积。
⑤牧民们普遍反映,羊多了,草少了,风沙大了--这暴露了当地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
A.④②①③⑤B.②①③④⑤C.①③⑤④②D.④⑤②①③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小题1】这两首诗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
【小题2】这两首诗,咏叹的都是何人和事?各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小题3】你认同哪一首诗的观点?请简要说说为什么。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掌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有制改)

[注释]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小题1】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自非亭午夜分  自:假如    削不能受足 足:脚
B.至于夏水襄陵  陵:大的土山,指山陵 践之辄陨 辄:就
C.绝嗽多生怪柏  绝:极致    所历危境无途此者  逾:越过
D.每至晴初霜旦  初:刚刚   欲上既无援 既:已经
【小题2】用自己的话理解下列句子。
(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妻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里说”两山夹水处"为”峡",再因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才有了三峡雄奇险拔之景,所以甲文先从山写起。
B.甲文描绘的是春冬之景。如第二自然段只写水,是因为水退潭清,风景秀丽。时易则景易,所以镜头中自然加入了其他最致。
C.乙文中攀爬的悬崖是一处陡峭且石块不牢固,很难找到可攀援之处的地方。
D.乙文记叙了作者的一 次脱险经历,妙语连珠,所以读起来给人一种情景真切之感。
【小题4】甲、乙两文虽然语言风格不同,却都为我们后世人提供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文化生活大餐。结合两文,你觉得作者身上的哪些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已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胜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虚待父母”以强凌弱”思将仇报心落并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 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
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_____________的观点;其次,从_____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
9.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小题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小题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小题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5.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题目:走进 深处
要求: 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②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材料

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电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感,倾听着老师的柔柔絮语,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摔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道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②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