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掌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有制改)
[注释]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A.自非亭午夜分 自:假如 削不能受足 足:脚 |
B.至于夏水襄陵 陵:大的土山,指山陵 践之辄陨 辄:就 |
C.绝嗽多生怪柏 绝:极致 所历危境无途此者 逾:越过 |
D.每至晴初霜旦 初:刚刚 欲上既无援 既:已经 |
A.《说文解字》里说”两山夹水处"为”峡",再因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才有了三峡雄奇险拔之景,所以甲文先从山写起。 |
B.甲文描绘的是春冬之景。如第二自然段只写水,是因为水退潭清,风景秀丽。时易则景易,所以镜头中自然加入了其他最致。 |
C.乙文中攀爬的悬崖是一处陡峭且石块不牢固,很难找到可攀援之处的地方。 |
D.乙文记叙了作者的一 次脱险经历,妙语连珠,所以读起来给人一种情景真切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