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①该气球的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②氯化钙水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均呈碱性。
③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
3和Na
2CO
3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 NaHCO3溶液
| Na2CO3溶液
|
加入澄清石灰水
| 溶液变浑浊
| 溶液变浑浊
|
加入CaCl2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溶液变浑浊
|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
探究1:液体包内溶液的酸碱性
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________性。
探究2:白色粉末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丁同学认为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1)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到____________,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2)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的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下表:

实验编号
| 锥形瓶内物质
|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
名称
| 质量/g
|
Ⅰ
| 碳酸氢钠
| 0.10
| V1
|
Ⅱ
| 碳酸钠
| 0.10
| V2
|
Ⅲ
| 白色粉末
| a
| V1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a=________;V
1______V
2(填“>”、“<”或“=”)。
(3)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老师指出还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得出与上述实验(2)相同的结论,实验方案为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