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列子》《愚公移山》课文
【小题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_______)    荷担(_______) 箕畚(_______)(_______) 
孀妻(_______)    始龀(_______) 穷匮(_______)智叟(_______)   
雍南(_______)    朔东(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________)  惩山北之塞  (________) 
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   何苦而不平(________)
寒暑易节 (_________) 河阳之北(_________) (_______)
而山不加增(_______)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 
固不可彻  (_________) 虽我之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________)
【小题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
(4)甚矣,汝之不惠。  通_________ 词义: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2)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始一反焉 (________)
(3)固不可彻 (________) 固众人 (________)
(4)杂然相许 (________)    曳屋许许声    (________)
(5)操蛇之神闻之 (________) 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小题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 俗
诉__ 法律 原形__  露
付__实施   鞠躬尽瘁,死而后__
【小题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小题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
【小题8】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 ______和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9】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
(1)其如土石何?_____
A、 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
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小题10】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无以应”而言的。
【小题1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小题12】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2 10:1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