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后余在乌鲁木齐,因牛少价昂,农颇病。遂严禁屠者,价果减。然贩牛者闻牛贱,皆不肯来。次岁牛价乃倍贵。弛其禁,始渐平。又深山中盗采金,殆数百人。捕之恐激变,听之又恐养痈。
(2)因设策断其粮道,果饥而散出。然散出之后,皆穷为盗。巡防察缉,竟日纷纭。经理半载,始得靖。
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贻后日之忧者。甲、乙文均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小题1】选择对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两项:( )(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 但当涉猎(但是)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
B.军书十二卷(表确指) 策勋十二转(记) 愿驰千里足(千里马) |
C.释担而立(放下) 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康肃笑而遣之(他) |
D.有仙则名(名声) 苔痕上阶绿(染上) 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 |
E. 濯清涟而不
妖(过分艳丽) 香远
益清(更加)
宜乎众矣(应当)
F.
竟不可得(竟然) 不亦
颠乎(错乱)
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
【小题2】选出对这句话最贴切的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A.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冲走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弄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能为大水带走呢?
C.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小题3】选出对这句话最贴切的翻译“
(2)因设策断其粮道,果饥而散出。” ( )
A. 因此定好计策,阻断了他们的运粮通道,(他们)果然饿着肚子零零散散地逃了出来。
B. 于是运用计策,隔断了他们的运粮通道,(他们)果真饿着肚子零零散散地逃了出来。
C. 于是定好计谋,切断了他们的运粮通道,(他们)果真饿着肚子零零散散地逃了出来。
【小题4】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所说道理的异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