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nèn)么:如此,这样。A.月色入户(窗户)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
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曾经) |
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 |
A.由是如挂钩之鱼 水陆草木之花 |
B.相与步于中庭 果得于数里外 |
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D.若人悟此 猛浪若奔 |
A.(甲)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
B.(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
C.(乙)文文章题目标明“记游”,因此作者主要记述了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
D.(乙)文中“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表现了作者此时自得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