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和结晶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1)下表是

、

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两者溶解度互不影响)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169
| 202
| 246
|

| 35.7
| 35.8
| 36
| 36.3
| 36.6
| 37
| 37.3
| 37.8
| 38.4
| 39
| 39.8
|
①20℃时将20g

放入50g水中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 g。量取水时应沿________视线(选填如图14-8所示量筒的局部示意图中“a”或“b”)进行读数;________视线(选填“a”或“b”)对应的读数较大。

②图14-9是

、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将

、

各35g分别溶于150g水中并同时加热,分别蒸发掉50g水,冷却到

℃时是否有晶体析出,简述理由:_______;冷却到

℃时析出晶体的成分及其质量是________。

③

溶液中含有少量

杂质时,可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
④对③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写编号)
A 剩余溶液一定是

饱和溶液 B 剩余溶液一定是

不饱和溶液
C 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D 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

⑤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g

,18g

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改变温度使

析出,

不析出,则温度t(℃)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⑥A是80℃含有120g水的

溶液。经过如下结晶操作,得到102g

固体。

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编号)
A 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 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100
C 在60℃至80℃之间开始析出

固体 D 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253.6g
(2)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①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②20℃时,在上述A的滤液中加入a g无水硫酸铜,恢复至原温度可析出b g硫酸铜晶体。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
A 溶液中溶剂的量不变,颜色不变 B b g硫酸铜晶体中含硫酸铜的质量大于a g
C 溶液的浓度不变,颜色也不变 D

g表示原溶液损失的溶质质量
③若在上述C中(

)加入 m g

或加入 n g

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则m与n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