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的衣食住行
对宇航员来说,他们每个人至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衣服,分别是舱外航天服、舱内工作服和应急救生服。
所谓舱外航天服,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宇航员形象照片里那身衣服:厚重的全白外装,头戴一个有着面罩的头盔,背着一个厚厚的书包。那身全白外套,会用十层甚至以上起不同作用的结构构成。
相比于舱外,舱内的环境要理想得多,所以舱内工作服要轻松方便得多,既有短裤短袖,还会根据需要提供马甲和长袖。舱内工作服的裤子有个非常有趣的特点,每条裤子上都会有尼龙答带扣。
至于应急救生服,则分为飞行救生服和生存救生服。飞行救生服也叫舱内航天服、航天救生服,载人航天器航天过程中,如果航天器座舱发生故障而丧失压力时,它就可以给航天员提供正常的气压,帮助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生存救生服则是为了保证救生员在非正常方式返回地面、未能着陆于预定场所时为航天员提供的衣服,颜色一般选择醒目的橙色。
饮食曾一度是航天工程领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早期载人航天事业发展阶段,出于对宇航员身体健康的考虑,很多营养专家认为在失重情况下事物不易下咽,容易在堆积在咽喉,所以食品被制成牙膏状,以挤压的方式食用;后来飞行试验发现失重条件下事物进入口腔后也不影响吞咽,所以对太空食物进行了改善。
像当前一共有五大类太空食品:复水食品(主要以汤和早餐食品为主。复水食品是事先经过脱水处理,进食前必须再向食物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热稳定食品(如保存在罐子里或封装在柔性袋内的肉食和鱼)、中等湿度食品(如桃干、梨干等果脯)、辐照食品(如肉类和面包食品)和天然食品(如坚果等小点心)。
那用什么餐具吃饭呢?早期的餐具以刀、叉和匙为主,但后来发现在太空中刀叉用处不大,于是就只保留了匙;再后来随着华裔的宇航员进驻太空,筷子也作为饮食餐具带入了国际空间站,并且在饮食上也有着超出预期的效果,足以可见老祖宗超前的眼光,数千年前就为我们在太空中吃火锅做好了准备。不过,按照现在的情况,在太空中“吃着火锅,唱着歌”的设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在失重条件下液体的控制还是比较困难,现在宇航员饮水、喝饮料或者是上文提到的复水食品,必须在吸管和柔性袋的帮助下才能进食。
前面我们曾提到宇航员裤子上的尼龙搭扣的作用,这里就可以揭开谜底了。他们主要是用来固定食品托盘,有时也会被布置在墙壁上,反正是不能让宇航员的餐具飞了。
有证据表明,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时间超过三个月后,体内生物钟就有可能开始发生紊乱,并出现失眠等症状;另一方面,由于太空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睡袋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为宇航员模拟床的感觉。早期载人飞船的座椅较小,宇航员只能半躺在里面。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宇航员的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大。现在,国际空间站为宇航员在核心舱中提供了睡眠间,宇航员只需进入睡眠间,通过调整进入睡袋后即可入睡。由于太空站的环境没有重力,所以宇航员的睡姿并不局限于躺卧,也可以直立甚至倒立睡眠。
对于宇航员来说,与其说是在空间站中“行走”,倒不如说是在“爬行”。在失重条件下,宇航员无法像在地面上一般通过腿脚的力量向前行进,而只能用手通过对墙壁等固定的东西施力,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来使自己前进。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宇航员服装介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宇航员会有舱外航天服、舱内工作服和应急救生服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服装。 |
B.舱外航天服是全白色的,厚重,起不同作用的结构有十层或者更多。 |
C.由于舱内条件与人正常生活所需的环境相近,所以工作服要轻松方便得多,既有短裤短袖,还会根据需要提供马甲和长袖。 |
D.宇航员正常返回地面,在着陆于预定场所的情况下,橙色的生存救生服是不使用的。 |
【小题3】【小题4】下列对“饮食曾一度是航天工程领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航员的食物曾经是牙膏状,是出于对宇航员身体健康的考虑,多数营养专家认为在失重情况下食物不易下咽,容易堆积在咽喉。 |
B.因为用处不大,餐具逐渐不再像早期那样以刀、叉和匙为主,现在的宇航员都用匙。 |
C.因为失重条件下液体的控制比较困难,所以人类现在无法实现在太空中“吃着火锅,唱着歌”的设想。 |
D.设计者为了不让宇航员的餐具飞了,在宇航员裤子上设计了尼龙搭扣。 |
【小题5】【小题6】下列关于宇航员“住”与“行”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生物钟紊乱和失重两方面原因,宇航员的睡袋要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床的感觉。 |
B.早期宇航员只能半躺着睡觉,现在国际太空站上可居住容积大多了,宇航员有专门的睡眠间。 |
C.宇航员的睡姿可以躺卧,也可以是直立的甚至是倒立睡眠,这是太空站没有重力所造成的。 |
D.在太空中,宇航员要依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行走,因此,行走时得手脚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