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小题。
早起
①曾文正公说: “作人从早起起.”因为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事.
②这一桩事若办不到,其余的也 就可想.记得从前俞平伯先生有两行名诗:“被窝暖暖的, 人儿远远的…….” 在这 “暖暖……远远……”的情形之下,毅然决然地从被窝里窜出来,尤其是在北方那样寒冷的天气,实在是不容易. 惟以其不容易,所以那个举动被称为开始作人 的第一件事. 偎在被窝里不出来,那便是在作人的道上第一回败绩.
③历 史 上若 干嘉言懿 行 ,也有不少是 标 榜早 起 的。例如 ,《颜氏 家训》里 便有 “黎明即起”的句子.至少我们不会听说哪一个人为了早 晨晏起而受到人的赞美. 祖逖闻鸡起舞 的故事是 众所熟知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祖逖是志士,他所闻的鸡不是我们在天将破晓时听见的鸡啼, 而是“中夜闻荒鸡鸣”。中夜起舞之后是否还回去再睡,史无明文,我想大概是不再回去睡 了。黑茫茫的后半夜, 舞完了之后还做什么, 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前清文武大臣上朝,也是半夜三更地进东华门,打着灯笼进去, 不知是不是因为皇帝有特别喜欢起早的习惯。
④西谚亦云:“早出来的鸟能捉到虫儿吃.”似乎是晚出来的鸟便没得虫儿吃了。我们人早起可有什么好处呢?
⑤我个人是从小就喜欢早起的,可是也说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只是我个人的习惯而已.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习惯,可是并不说有这好习惯的人即是好人,因为这习惯虽好, 究竟在做人的道理上还是比较的一桩小事。所以像韩复榘在山东省做 主席时强迫省府人员清晨五时集合在大操场里跑步,我并不敢恭维。
⑥我小时候上学 ,躺 在炕上一 睁眼看见窗户上最高的一 格有了太阳光 ,便要 急 得哭啼,我的母亲匆匆忙忙给我梳了小辫儿 打发我去上学. 我们的学校就 在我们的胡 同里. 往往出门 之后不久又眼泪扑簌的回来,母亲问道:“怎么回来了?”我低着头嚅嗫的回答:“学校还没有开门哩!” 这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现在想想,还是不知道为 什么要那样性急。到如今,凡是开会或宴会之类,我还是很少迟到的。我觉得迟到是很可耻的一件事。但是我的心胸之不够开展,容不得一点事,于此也就可见一斑.
⑦有人晚上不睡,早晨不起。他说这是 “焚膏油以继晷。(晷:guǐ日影)”。我想,“焚膏油”则有之,日晷则在被窝里糟蹋不少。他说夜里万籁俱寂,没有搅扰,最宜工作,这话也许 是有道理的.我想晚上早睡两个钟头,早上早起两个钟头,还是一样的,因为早晨也是很宜于工作的。
⑧我记得我翻译 《阿伯拉与哀 绿绮思的情书》的时候,就是趁太阳没出的时候搬竹椅在廊檐下动笔, 等到太阳晒满半个院子,人声嘈杂,我便收笔,这样在一个月内译成了那本书,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愉快的。我在上海住几年,黎明即起,弄堂里到处是哗啦哗啦地刷马桶的声音,满街的秽水四溢,到处看得见横七竖八的露宿的人--这种苦恼是高枕而眠到日上三竿的人所没有的。
⑨有些个城市,居然到九、十点 钟而街上还没有什么动静,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 行经其地如过废墟,我这时候只有暗暗地祝福那些睡得香甜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昨夜做了什么事,以至今天这样晚还不能起来。
⑩我如今年事稍长,好早起的习惯更不易抛弃。醒来听见鸟啭,一天都是快活的. 走到街上,看见草上的露珠还没有干,砖缝里被蚯蚓倒出一堆一堆的沙土,男的女的担着新鲜肥美 的菜蔬走进城来,马路上有戴草帽的老朽的女清道夫,还有无数的青年 男女穿着熨平的布衣 精神抖擞地携带着 “便当”骑着脚踏车去上班, --这时候我衷心充满了喜悦! 这是一个活的 世界,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这是生活。
就是学佛的人也讲究 “早参” “晚参”。要此心常常摄持。曾文正公说作人从早起起,也是着眼在那一转念之间,是否能振作精神,让此心做得主宰。其实早起晚起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利弊,如是而已。
【小题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小题2】文章第①、②段为什么要引用曾国藩、俞平伯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3】指出第④、⑧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举了韩复榘早起的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小题5】阅读第②段,说说你对 “偎在被窝里不出来,那便是在作人的道上第一回败绩” 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 谈谈你的阅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