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②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③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按照规定,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要被淘汰。然而,闻一多力排众议,硬是把这个名叫臧克家的学生领进了大学校门。

④闻一多在破格录取臧克家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自己当年投考清华大学的经历。在大多数科目成绩惨不忍睹的情况下,他唯独作文拔了头筹,并因此受到主考教师的赏识和力挺,最后顺利地进了清华。

⑤当年的际遇成就了闻一多的学识和慧眼。但这双识才、惜才的慧眼并不是偶然生光的,而是一种凝聚着学子的温暖记忆和师者的博大胸襟的传承。

⑥闻一多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死水》给臧克家,扉页上题有“克家惠存”4个字,落款是一个“多”字,并且端端正正地盖上了“一多印记”的自刻印。臧克家捧着它“如获拱璧,天天读它,小心翻它,珍惜它,热爱它。把它放在宝贵的处所,把它放在心头上。虽然其中28首诗我全能成诵了,还不时拿出它来,托在手上,看看它也是一种高尚的美的享受。”

(张以瑾《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有删改)

(材料二)采访老先生,常常被他们身上的礼数而感动。

比如采访老画家戴敦邦,每次我离开他家时,不管他在做什么,必定要放下手中事,起身拄着拐杖一直送我出家门。直到楼道口,他还叮嘱他儿子把我送出小区到大路上为止。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还站在楼道的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我想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克当。

溽暑天气,为了作画,他在室内穿着棉祆,走到楼道门口时,还是这样一身打扮。来来往往着短打的行人与他擦肩而过,更衬托出一身冬衣的他与众不同。这是一幅我想永远记在心里的画面。不用一个字,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大毒日头下的身影。

这是待客之礼。

(沈轶伦《老先生的礼数》)

【小题1】阅读材料一,简要回答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的原因。
【小题2】请你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还站在楼道的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
【小题3】下面关于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的批注部分是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请将画横线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4】闻一多突破常规录取臧克家,老画家戴敦邦恪守待客之礼,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规矩、旧礼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9 03: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