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晒”在古代也流行
①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现代人喜欢“晒”,其实,古人也有各种“晒”。
②“晒”有多种含义,古人最初的“晒”可以说是“晒”的本义,即“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唐代时晒书风俗更盛,朝廷干脆把七月七日定为“晒书节”。古人在七月七日拿出衣物书籍来曝晒,主要是为了杀虫消毒。但谁能说在晒的过程中没有借此炫耀呢?
③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古代的“晒”的含义也逐渐演变,由本义延伸,泛指将自己的罕有物或特殊技能等展现给别人的行为,与人分享,任人评说。古人自然不能利用手机玩“晒”,但也是“晒”之有道。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用诗文来“晒”。
④现代人喜欢“晒”美食,其实古代人早就有这个爱好了。唐代诗圣杜甫一次在吃了美味的鲂鱼后,晒出了《观打鱼歌》:“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宋代苏轼更是一个吃货,有一次吃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后,即兴题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经他这么一晒,老妇人的环饼香飘万里,大赚了一把。
⑤《汉书》曾记载西汉时期的东方朔晒工资,只有可怜的“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这就是东方朔刚参加工作时一个月的所有薪水。不过,比起东方朔来,“晒”工资最大的玩家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一生辗转多地,转任多职。这位可爱的白乐天不管到了哪里,都没忘晒一晒自己的工资单。官至县尉,他写下了《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官至杭州刺史,此时他的工资已很高,生活也很安逸,他不禁感慨:“云我五十余,未是苦老人。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贫贱。”在临死前,白居易还念念不忘留下《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最后晒一晒工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⑥古人中高人比比皆是,在那个时代他们居然也可以晒自己的朋友圈,而且晒得还很不一般。唐代诗人刘禹锡写有传世名作《陋室铭》,短短81个字,却是言简义丰。他不但晒自己的房子如何超凡脱俗,还晒出了自己的朋友圈,结交的高雅朋友,更晒出了自己的生活情调。可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晒得很高明。
(选自2017年2月15日《齐鲁晚报》,作者:牛锐,有删改)
【小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用一个四字近义词替代划波浪线的词语。
(1)七月七日,
曝经书及衣裳,不
蠹。
(2)短短81个字,却是
言简义丰。
【小题2】阅读全文,说说选文主要介绍古人“晒”什么?
【小题3】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语的意义有本意和延伸义,文题中的“晒”用的是延伸义。 |
B.“但谁能说在晒的过程中没有借此炫耀呢?”是个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但”字可以省去。 |
C.句子有单句、复句之分,“他不但晒自己的房子如何超凡脱俗,还晒出了自己的朋友圈,结交的高雅朋友,更晒出了自己的生活情调。”是个复句。 |
D.作者认为“《陋室铭》晒得很高明”,主要是指《陋室铭》晒出了刘禹锡的生活情调和价值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