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稣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实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诚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选文有改动)

【小题1】下面对选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B.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C. 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
D. 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
【小题2】依据选文第②自然段谢安的表现,对“静气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轻描淡写,增长才干。
B. 不慌不忙,随意指挥。
C. 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
D. 既要沉得住气,又要喜形于色表现出乐观。
【小题3】结合选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
B. 选文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突出了读书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养静气需要淡泊名利”的道理。
C. 选文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D. 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8 08:5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