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趣味(节选)
梁启超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到的,旁人没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便会尝到学问的趣味。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的。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了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了。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动筷子,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不消耗那一点钟,闹成了“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的特权啊。
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的,你想得着,便要深入下去。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会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趣味就像电,越摩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的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要依赖别人的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样的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出来。
【小题1】“只是要说如何便会尝到学问的趣味”,文章谈了哪四点?请分别用三个字或四个字加以概括A. |
A. |
A.文章认为刻意追求学问的趣味,是绝对领略不到这趣味的;只有“无所为而为”,才能获得学问的趣味。 |
B.文章运用大量比喻,论证了如何才能领略到学问之趣味的问题,深入浅出,说明透辟。 |
C.作者现身说法,把自己领略学问之趣味的体会告诉读者,并勉励读者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问研究。 |
D.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首内容照应,使结构严谨,中心更明确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