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士兵 |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
C.寡助之至 至:极点 |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
A.环而攻之/先天下之忧而忧 |
B.委而去之/濯清涟而不妖 |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杀之以应陈涉 |
D.然而不胜者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
B.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
C.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
D.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入,结构缜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