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2019 年 4 月 30 日,环境部对外通报重点区域 2018-2019 年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 标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其中,长三角地区有 29 个城市完成了 PM2.5 浓度比上年改善和重污染天数减少的目标,但 PM2.5 浓度比北京高的长三角城市仍多达 25 个,以阜阳、淮北、徐州 为最高。


材料 2:2019 年 1 月 1 日起,汾渭平原的 6 个城市持续 5 天以上的重度污染,受弱冷空气 影响,污染才有所缓解。10 日至 12 日,受区域逆温等因素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出现重度 污染,污染区域主要位于太行山山前城市群。

材料 3:汾渭平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重污染天数”均有所增加,这意味着两地居民吸重霾的时间比上年多。雾与霾的形成与大气中的微粒(凝结核)和水汽相互作用有关(如下图所示)。


(1)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称为 可入肺颗粒物。PM2.5 监测数据在全国实时发布,体现了政府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技术管理   C.环境质量管理   D.资源环境管理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水汽含量越高,微粒越少,越易形成霾 B.空气中微粒含量越高,水汽越少,越易形成雾
C.大风、雨雪天气会加剧城市雾、霾的污染程度 D.同等气象条件,城市规模大更易形成雾、霾天气
(3)从“重点区域秋冬治霾大考成绩单”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总体未达成目标, 部分长三角城市 PM2.5 浓度仍很高。试分析影响这三大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4)请为减少雾霾天气提出合理化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9-06-09 06:3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