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宣布: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沙漠和荒漠化”。2006年,我国北方多次出现大范围浮尘、扬沙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据环保部门报道,仅4月16日至17日北方某城市降尘总量就超过30万吨。“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分析资料来探究这些问题。下图为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

(1)从小林查得的“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主要有_________等(填写三个以上)。图中还可判读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_____(填国家名);境内源区主要颁布在内蒙古和______(填省区名)。
(2)经查找与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条件。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______向。
(3)小林利用所得的资料绘制了一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季节变化”的统计表(下表),请从中看出,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是______,其中原因为______。

(4)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因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等。
(5)资料反映,我国十分重视治理北方风沙危害。
①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分的“______”防护林体系。
②此外,在荒漠地区还大量种植适宜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的特征有(______)
a、根系发达 b、叶片表面有角质层 c、茎变成刺 d、叶片大而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