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小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出使 |
B.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 |
C.天下缟素 缟素:这里指“白色的丧服” |
D.秦王色挠 色挠:神色变得沮丧,挠,指“屈服”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喜洋洋者也 |
B.徒以有先生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余之勤且艰若此 |
D.挺剑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并守护它,即使方圆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才价值方圆五百里吗? |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译文: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从宫殿上扑下来。 |
C.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
A.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首先,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
B.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劲敌,不辱使命。 |
C.全文主要从人物对话、神态、心理等方面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唐雎和秦王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是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是进攻国家。于此,人物形象鲜明地立在读者面前。 |
D.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神态的变化,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只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狡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占的压倒性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