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编剧情,
《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原本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太阳即将发生氦闪爆炸,然后膨胀成巨大的红巨星,吞没太阳系所有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为了躲避这场灾难,人类决定把地球改装成巨大的飞行器,逃出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
第二步,开动地球发动机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使地球重新自转,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进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类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持续2500年。如果将2500年都拍成电影,那容量就太大事情就太庞杂了,于是郭帆决定大删减,只选取书中“经过木星”这一段内容。这段内容在小说中只有一千字左右,其实也没发生什么大危机,但郭帆决定将其改编成“木星危机”。“地球将被木星引力捕获,于37小时4分12秒后撞击木星。”
删繁就简,只取一勺,郭帆的这个脑洞真是绝了。
2015年年底,龚格尔先写了一稿剧本,郭帆看完后说:“全球感、征途感、跨越感不够大气。”于是找来一帮编剧继续讨论,寻找这部片子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
没多久,郭帆和龚格尔去了一趟美国,去和工业光魔聊特效的事情。这个做过300多部科幻大片的特效公司,听完郭帆介绍,吃惊地问了两个问题: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郭帆想了想,回答说:“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 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老外听完后说:“挺中国的,很酷。”
●美国大片都聚焦超级英雄,为什么你们这个片子没有:不是一两台发动机坏了,一个超级英雄去救援,而是5000台发动机坏了,5000个救援队去救援?
郭帆想了想,回答说:“中国有一种精神,就是集体主义精神。讲究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讲究大局、讲究牺牲、讲究合作,喜欢‘集体主义办大事’。”
老外听完后说:“挺中国的,很酷。”
老外的这两个“挺中国的,很酷”,一下撞醒了郭帆的脑瓜,“这不就是这部片子的文化内核和精种内核吗?”回国后,郭帆跟编剧们一说,大家就以这两个内核为基础,重新构建和丰满起剧本来。
——《拾遗物语·拾贰》节选
(注)郭帆,80后新锐电影导演。2019年2月5日,由他编剧并执导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