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陶潜①,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②融然③。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④素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陶潜:又名陶渊明,号“五柳先生”。②适:满足。③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④畜:同“蓄”。⑤徽:系琴弦的绳子。A.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 |
B.博学善属文/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
C.潜亦无所辞焉/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
D.未尝有喜愠之色/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潜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陶潜,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