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1)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3)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萌,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4)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要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5)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6)炊烟就像小村的晨钟暮鼓,村人们每天随着缕缕炊烟晨起晚息的生活,永恒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想起家乡这缕缕炊烟,我的内心都会涌起一份思念,这思念是浓浓的。
(7)早晨的炊烟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是轻淡的,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8)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9)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悠长的,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10)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是辛弃疾笔下的诗句;“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11)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陆游的诗句,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12)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于是,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我才突然明白这比喻中寄托了母亲最美好的心愿:一家人饱暖无忧。
(13)在我的眼里,炊烟自由舒展,浓淡随意,炊烟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记忆中,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画上记录着浓浓的母爱,还有浓浓的乡情。
(选文有刪改)
【小题1】依据文章内容,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炊烟就像小村的晨钟暮鼓,村人们每天随着缕缕炊烟晨起晚息的生活,永恒留在我的记忆里。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