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小题1】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小题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小题3】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3 11:5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