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摇晃的世界(有删改)

赵霞

(1)我和三岁的儿子一起走在田间。这天的太阳光,照在哪里都有些毛茸茸的。

(2)这是什么?他问。南瓜。我答。“哈哈,”他笑起来,“南瓜,它是很难的瓜。”这是什么?芥菜。“芥菜,哈哈,”他又笑,“借来的菜。”回到家里,桌子上放了一筐猕猴桃,他指着里头的毛果子:“猕猴桃,这是迷路的猴子的桃。”

(3)我看他又笑又跳地,把南瓜、芥菜和猕猴桃的这个世界摇来晃去,几乎颠翻,一时也huǎng hū了。在那么一阵,这个世界的坚固和稳当从我的感官里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那么一点混沌和迷濛,似曾相识地。我好像也微微地摇晃起来。

(4)那还是在什么时候哪,铁锅子里的汤咕嘟响着。妈妈抓一把粉丝,丢进汤里。粉丝汤端出来了,外祖父一边夹起粉丝,一边说道:“瞧,这粉丝有‘鼻头’。”在我听来,这是多么难解的一个世界。我忍不住问,粉丝的鼻头在哪儿?外祖父用筷子挑起一根透明的粉丝,指着上面凸起的一小团白色,这不是它的鼻头么!这普通的食物在我眼里立时变得特殊起来。它的鼻头,是不是闻得见汤里的气味?既然有了鼻头,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丝了,它会介意被我们一口一口吞下肚去吗?吃粉丝的时候,我会小心地避开它的“鼻头”,好像那样至少表达了一点儿抱歉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没有人告诉我,我却猛地醒悟了,外祖父所说的“鼻头”,其实是“别头”,是越方言中对于一切纠结成团之物的指称,与我想象中的鼻头,实在相去甚远。一霎时,我从微微的迷醉中苏醒过来。摇晃的世界立定了。

(5)现在,我跟着儿子,学习重新观看这个世界的各种姿势。歪着头看,侧着身看,倒过来看,从手指头缝里往外看。我们经过一棵大树,他指着自己的脚、身体、头发,说:“这是我的根、茎、叶。”我们去湖边看小鱼,鱼少得很。他点着头,说:“今天一定是少鱼日。”我们一起念儿歌:“谁会飞?/鸟会飞。”他说:“不。毛巾会飞。猫会飞。狗会飞。人会飞。我会飞。”我们谈做梦。我说,昨天晚上我没有做梦。他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

(6)哈,他是怎么想的。一个梦,打开来空空的,比起什么梦也没有做,的确要有意思得多。

(7)有一天,朋友带给他一样礼物。我们一起拆开漂亮的包装盒。盒子里卧着一个漂亮的杯子。

(8)我把杯子擎起来:“看,好漂亮的杯子!”他却兴奋地探手到盒子里,捧出那里用来垫衬杯体的一大团揉得皱皱的细碎纸条。“看,好漂亮的稻子!”他把“稻子”扬起来,看着它们落到地板上,再捡,再扬,高兴得咯咯笑:“我喜欢这个礼物。”我扬一扬手里的杯子,试图让他至少把“礼物”看完整些,不,他只忙着扬他的“稻子”,在客厅里跃跳、欢笑。我握着杯子,有些落寞地站在边上。

(9)真的,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把一个杯子的价值看得比一团碎纸更重要了呢?

(10)大约就是从我们的世界停止那种令人神迷的摇晃感开始吧?

【小题1】看拼音写汉字huǎng hū(______)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我”和儿子面对同一事、物时的不同表现,请梳理并填写表格。
同一事、物
“我”的表现
儿子的表现
几种蔬果
①______
重新定义了它们的名字
做梦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⑥______
 
【小题3】请分析第(4)段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4】以下对第(9)(10)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呼应标题“摇晃的世界”
B. 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C. “大约”说明作者对这个回答是不确定的
D. 从“我”到“我们”的变化显示了主题的深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5 06:4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