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泥土,最美的平凡珍宝

徐立新

①泥土是乡间最常见的,处处都是。由于普通至极,所以无人在意,可父亲却视它为珍宝。

②春天,在下籽播秧的前几日,父亲便会去塘里取泥土,塘泥在混有家禽粪便的水底沤了很久,又软又烂,肥力又大,是最好的自然肥料。放干水后,父亲将它一锹锹地铲捞起来,然后撒到秧田里,做成“秧床”,稻籽躺进去便可孕育秧苗了。

③那些沉浸了许久的塘泥,又黑又脏,还很臭,让人避之不及,可父亲却愿满心欢喜地与它们“亲密接触”。天晴时,他还会脱了胶鞋,赤脚踩到上面,表情舒坦地说:“多肥的塘泥,今年的苗定能长得壮!”

④果然,壮实的秧苗很快便争先恐后地从肥沃的秧床里冒了出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愉快地摇头摆腰,父亲得意地注视着它们。他知道,塘泥是不会辜负他的辛苦付出的,它会送来一个丰收之车,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多出来的还能卖钱,补贴家用。

⑤除了种稻外,父亲还要种其他作物。小麦、马铃薯、山芋……都要分时节地种在地里,种的多了,地里的养分便会不够,必须得施肥。父亲不肯施入磷肥等化学合成肥料,说那样会污染土壤,种出来的东西也不健康,更不好吃,他要施自己制作出来的“土肥泥”。先将一块块草皮铲起来,翻晒至干,然后混入枯枝、松针、干牛粪、稻壳和许多黑泥,堆成沟条状,好留出一些能让空气进入其中的缝隙,接着点燃,让枯枝等在黑泥中闷烧一周左右,闷烧出来的便是乌溜溜的环保有机土肥泥。

⑥那些土肥泥,同样也不会辜负父亲,它会让父亲收获一筐又一筐的农产品,父亲一次次地将它们拿去卖掉,凑足了我十多年的上学费用。后来,他还隔三差五地将它们带给城里的我,让我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⑦父亲不愿来城里住,劝说多次都无果,我怕他年岁越来越大,整日在田地里忙碌,容易意外摔倒。可他却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哪里的泥土,我不熟悉?哪里凹,哪里凸,我比谁都清楚,怎么可能被它绊倒呢!被劝急了,他才说出实情:“城里有泥土种田耕地吗?到处都是水泥地,我心慌!”

⑧我在镇上给他买了一套房子,可他不愿意去住,依然往在几十年前的老砖瓦房里。

⑨我记得很清楚,那老房子的墙砖,都是父亲自己用泥土烧制出来的。他将从山上挖运回来的黄泥,掺水搅拌后,反复踩揉,直至它非常有劲道,接着将它送进砖模子里,一块块脱出来后码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再送进窑洞里烧制,最后出来的便是一块块红彤彤,结结实实的墙砖。此外,父亲还用黄泥制胚,烧制过家用的陶罐、碗碟。虽然做这些极其费时费力,可父亲却丝毫不在意。

⑩父亲说,每一块替他遮风挡雨的墙砖,每一个盛饭储水的碗罐都是他的老伙伴,虽然很土,却能让他无比的心安。

(11)父亲还告诫我,别瞧不超泥土,在这个世上,只有垂死的人,没有垂死的泥上。再贫瘠,再不肥的泥土,只要对它费点气力,都会让它变得有用起来。“有人说烂泥扶不上墙.那是他根本不了解它。将其用错了地方,烂泥的作用可大着呢!”他说,“我一辈子也离不开泥土。”

(12)泥土给了乡村生命,更给了农人们无限的希望和信心。我觉得它像极了父亲,像极了如父亲一般的故乡农人。他们和泥土一样,是故乡永恒的胎记,是世间最美的平凡珍宝。令人终生仰视!

《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第①段,“可父亲却视它为珍宝”中“可”“却”连用强调了父亲对泥土的珍视。
B.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父亲这一形象的。
C. 父亲告诉“我”烂泥的作用大,目的在于激励“我”要对生活抱有希望和信心。
D. 对父亲不嫌弃脏臭塘泥,非常熟悉故乡泥土等的描写都体现父亲与泥土关系亲密。
【小题2】无人在意的泥土被父亲视为珍宝,文章写了父亲和泥土之间的几件事?请概括。
【小题3】按要求赏析。
(1)天晴时,他还会脱了胶鞋,赤脚踩到上面,表情舒坦地说:“多肥的塘泥,今年的苗定能长得壮!”(赏析加点词)
(2)壮实的秧苗很快便争先恐后地从肥沃的秧床里冒了出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愉快地摇头摆腰。(赏析修辞手法)
【小题4】第⑦段,“城里有泥土种田耕地吗?到处都是水泥地,我心慌!”一句包含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小题5】阅读文章,说说标题中“最美的平凡珍宝”有什么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3 07:3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