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季羡林

①难道人到了晚年就只剩下回忆了吗?近来,我想得最多的是董秋芳先生。

②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笔名东芬。在课堂上,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

③我就利用这个自由写了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东西。我从小学经过初中到高中前半,写的都是文言文;现在一旦改变,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应。原因是我看了大量的白话旧小说,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鲁迅、胡适、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巴金等人的小说和散文几乎都变了,自己动手写白话文,颇为得心应手,仿佛从来就写白话文似的。

④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在无意识中形成了自己对写文章的一套看法。这套看法的最初根源似乎是来自旧文学,从庄子、孟子、史记,中间经过唐宋八大家,一直到明末的公安派和竟陵派,清代的桐城派,都给了我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灵感。这些大家时代不同,风格迥异,但是却有不少共同之处。根据我的归纳,可以归为三点:第一,感情必须充沛真挚,第二,遣词造句必须简练、优美、生动;第三,整篇布局必须紧凑、浑成。三者缺一,就不是一片好文章。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更是至关重要。后来读了一些英国名家的散文,我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我有时甚至想到,写文章应当像谱乐曲一样,在统一中有错综复杂,关键在于有节奏。总之,写文章必须惨淡经营。自古以来,确有一些文章如行云流水,仿佛是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但是那是长期惨淡经营中入化境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行云流水,必然走入魔道。

⑤我这些想法形成于不知不觉之中,自己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它也流露于不知不觉之中,自己也没有清醒的意识。有一次,在董先生的作文课堂上,我在“随便写来”的启迪下,写了一篇记叙我回故乡的作文。感情真挚,自不待言。在谋篇布局方面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之处。作文本发下来了,却使我大吃一惊,董先生在作文本每一页上面的空白处都写了一些批注,不少地方有这样的话:“一处节奏”“又一处节奏”, 等等。我真是如波云雾见青天:“这真是我写的作文吗?”这真是我的作文,不容否认。“我为什么没有感到有什么节奏呢?”这也是事实,不容否认。我的苦心孤诣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却为董先生和盘突出。知己知感,油然而生。这决定了我一生的活动。从那以后,六十年来,我从事研究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与文章写作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感情已受到剧烈的震动,所谓“心血来潮”, 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是积习难除,锲而不舍。这同董先生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我对董先生的知己之感,将伴我终生了。

⑥高中毕业以后,到北京来念了四年大学,又回到母校济南高中教了一年国文,然后在欧洲待了将近十一年,一九六四年才回到祖国。在这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我一直没有同董秋芳老师通过信,也完全不知道他的情况。五十年代初,在民盟的一次会议上,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我竟见到了董先生,看那样子,他已垂垂老矣。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也非常激动。但是我平生有一个弱点,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董先生看来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把火,表面上却颇淡漠,大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概了。

⑦我生平还有一个弱点,我曾多次提到过,这就是,我不喜欢拜访人。这两个弱点加在一起,就产生了致命的后果:我同我平生感激最深、敬意最大的老师的关系,看上去有点若即若离了。

⑧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董先生退休了,离开北京回老了老家绍兴。

⑨又过一些时候,听说董先生以及作古。乍听之下,心里震动得非常剧烈。一霎时心中几十年的回忆、内疚、苦痛,蓦地抖动起来,我深自怨艾,痛悔不已。然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看来我只能抱恨终天了。

⑩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向他表露我的感情,一定常去拜访他,做一个程门立雪的好弟子。

⑪然而,这一些都是可能的吗?这不是幻想又是什么呢?“他生未卜此生休”。 我怅望青天,眼睛里溢满了泪水。

(有删改)

【小题1】阅读文章,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董秋芳老师与我
对我的影响
 
我就利用这个字又写了一篇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董老师二十年后与我相遇,尽管非常激动,表面上却很冷漠。
 
 
【小题2】结合语境,说说第⑤段中两处加点词语“不容否认”好在哪里?
【小题3】选文第④段删掉可以吗?为什么?
【小题4】理解第⑥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5】说说你对董先生作文教学“随便写来”教学方式的看法。(不超出所给字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4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6 10:0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