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相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____①所以,与灌输知识相比,____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____③.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6-15 07:1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u2460\u6109\u5feb\u7684\u8bfb\u4e66\u5fc5\u5b9a\u5360\u636e\u7740\u66f4\u5927\u7684\u6bd4\u91cd,\u2461\u4fdd\u62a4\u548c\u57f9\u517b\u8bfb\u4e66\u7684\u6109\u5feb\u662f\u6559\u80b2\u7684\u66f4\u91cd\u8981\u7684\u4efb\u52a1,\u2462\u6211\u4eec\u4fbf\

同类题5

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小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